拼音 | wǔ fāng shī zǐ wǔ | 注音 | ㄨˇ ㄈㄤ ㄕ ㄗ ㄨˇ |
首字母 | wfszw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獅子舞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1.唐代的一種舞樂。《通典.樂六》"太平樂,亦謂之五方獅子舞。獅子摯獸,出於西南夷﹑天竺師子等國,綴毛為衣,象其俯仰馴狎之容,二人持繩拂為習弄之狀,五師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樂,舞抃以從之,服飾皆作崑崙象。"參閱《新唐書.禮樂志十一》。 |
五方獅子舞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舞蹈。作為唐朝對舞獅子的叫法之一。舞獅子在中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了。有關獅子舞的記載,最早見於 《漢書·禮樂志》,其中提到“象人”,“象人”就是扮演魚、蝦、獅子的藝人。由此可見,三國時已有獅子舞了。到了唐朝,獅子舞已發展為上百人集體表演的大型歌舞,還作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為“五方獅子舞”。唐代以後,獅子舞在民間廣為流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