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儺舞 儺舞的意思 儺舞怎麼讀
“儺舞”詞語拼音為:nuó wǔ,注音:ㄋㄨㄛˊ ㄨˇ,首字母:nw,“儺舞”的詞性為:名詞,近義詞:祭祀舞蹈、宗教舞蹈、神祇舞蹈,反義詞:現代舞、民間舞、流行舞,基本解釋:1.古代舉行大儺儀式時所跳的舞。源於原始巫舞,為中國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頭戴面具,手執戈盾斧劍等兵器,作驅趕撲打鬼怪之狀。參閱《後漢書.禮儀志中》﹑《新唐書.禮樂志六》。
拼音 nuó wǔ 注音 ㄋㄨㄛˊ ㄨˇ
首字母 nw 詞性 名詞
近義詞 祭祀舞蹈、宗教舞蹈、神祇舞蹈
反義詞 現代舞、民間舞、流行舞
基本解釋 1.古代舉行大儺儀式時所跳的舞。源於原始巫舞,為中國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頭戴面具,手執戈盾斧劍等兵器,作驅趕撲打鬼怪之狀。參閱《後漢書.禮儀志中》﹑《新唐書.禮樂志六》。
補充糾錯
上一個詞語: 儺聲
下一個詞語: 儺逐
儺舞” 網路解釋 補充糾錯

在傳統的華夏文明中,"儺"是歷史久遠並廣泛流行於漢民族中的具有強烈宗教和藝術色彩的社會文化現象.它起源於漢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巫術意識.


儺的起源與原始狩獵、圖騰崇拜、巫術意識有關。周代儺納入國家禮制。先秦文獻記載,儺禮是希望調理四時陰陽,以求寒暑相宜,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國富民生。漢唐時宮廷大儺儀式隆重,並傳入越南、朝鮮半島和日本。北宋末期宮廷儺禮採用新制,儺向娛樂化方向發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儺禮受到排斥。明代恢復過宮儺,清代宮廷不再舉行。但《論語·鄉黨》中記載的"鄉人儺"一直在民間延續,並與宗教、文藝、民俗等結合,衍變為多種形態的儺舞、儺戲,至今仍在我國廣大農村流行,以江西、湖南、湖北、陝西、四川、貴州、雲南、廣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遺存較多,各地分別有“跳儺”、“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稱謂。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儺舞表演時一般都佩戴某個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話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歷史名人,由此構成龐大的儺神譜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


儺舞是贛儺的主要表演形式,素有中國舞蹈"活化石"之稱。儺舞伴奏樂器簡單,一般為鼓、鑼等打擊樂。儺舞的組織稱為“儺班”,成員一般有八至十餘人,常有嚴格的班規。儺舞常在儺儀儀式過程中的高潮部分和節目表演階段出現,各地的儺舞節目豐富,兼具祭祀和娛樂的雙重功效。


2006年5月20日,儺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相關漢字解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