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qū nuó | 注音 | ㄑㄩ ㄋㄨㄛˊ |
首字母 | qn | 詞性 | 動詞 |
近義詞 | 驅邪、祛病、祛災、辟邪 | ||
反義詞 | 招邪、引病、引災、招禍 | ||
基本解釋 | 1.舊時歲暮或立春日迎神賽會,驅逐疫鬼。始載《後漢書.禮儀志中》"季冬之月﹐星迴歲終﹐陰陽以交﹐勞農大享臘。先臘一日﹐大儺﹐謂之逐疫。其儀選中黃門子弟十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百二十人為俥子。皆赤幘皂制﹐執大鼗。方相氏黃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執戈揚眉。十二獸有衣毛角。中黃門行之﹐冗從僕射將之﹐以逐惡鬼于禁中。" |
驅儺是中國年終或立春時節驅鬼迎神賽會活動。驅儺在宋代有大儺儀、小儺儀之分。盛行於宮中的主要為大儺儀。據宋代人解釋,大儺,意在“逐盡陰氣為陽導也,今人臘歲前一日擊鼓驅疫,謂之逐除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