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qián qī zǐ | 注音 | ㄑㄧㄢˊ ㄑㄧ ㄗˇ |
首字母 | qqz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明代弘治、正德時期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的並稱。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文學見解並不完全一致,但大都反對宋以來的詩文,強調復古,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為區別於後起的李攀龍、王世貞等七子,故稱前七子”。 |
前七子是明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的文學流派。成員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首見於《明史·李夢陽傳》 。為區別後來嘉靖、隆慶年間出現的李攀龍、王世貞等後七子。
七子皆為進士,多負氣節,對腐敗的朝政和庸弱計程車氣不滿,強烈反對當時流行的臺閣體詩文和"嘽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習氣。其文學主張被後人概括為大力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旨在為詩文創作指明一條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詩風。他們都懷著強烈的改造文風的歷史使命,卻走上了一條以復古為革新的老路。前七子崛起文壇之後,其復古主張立迅速風行天下,成為文學思想之主流,掀起了一場文學復古運動。這在明代文學史上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但他們一些具體的文學見解不盡相同,創作上各呈特色。李夢陽在復古模擬上堅持主張"刻意古範",句模字擬,逼肖前人;詩重氣魄,追求雄奇、豪放的風格。何景明思想較靈活,主張對古人作品要"領會神情"、"不仿形跡",以達到"達岸舍筏"的目的;詩重才情,偏向清新一路。徐禎卿詩論頗多精闢、獨到之處,在追隨李、何後其詩歌風格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康海、王九思主要成就在散曲、雜劇,詩多率直。邊貢、王廷相短詩清新、明快,但總體成就較遜色。前七子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都有現實意義,但由於過分強調復古,文學的創造性顯得不足,有的甚至淪為"高處是古人影子耳,其下者已落近代之口",給文壇帶來新的流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