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liù jiā qī zōng | 注音 | ㄌㄧㄨˋ ㄐㄧㄚ ㄑㄧ ㄗㄨㄥ |
首字母 | ljqz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1.佛教語。魏晉時期般若學各派的總稱。佛教徒對般若部諸經所講的"空"義產生不同理解﹐至東晉形成"六家七宗"﹐即道安的"本無宗"﹑支敏度的"心無宗"﹑支道林的"即色宗"﹑於法開的"識含宗"﹑道壹的"幻化宗"﹑於道邃的"緣會宗"﹐是為"六家"。其中"本無"又分出"本無異宗"﹐故名"七宗"。 |
六家七宗,是說東晉時代的佛教學者對於般若性空的解釋,各出異義,紛紜不一。姚秦鳩摩羅什門下沙門僧肇,在他所撰《不真空論》當中,歸納作心無、即色、本無三義。雖然他極力擺脫以往老莊對佛學的影響,然而其思想仍然在老莊哲學思維內。劉宋建康莊嚴寺曇濟擴充作本無宗、本無異宗、即色宗、識含宗、幻化宗、心無宗、緣會宗六家七宗。後來下定林寺僧鏡撰《實相六相論》,南齊汝南周顒撰《三宗論》,都是七宗論的流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