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十六國 十六國的意思 十六國怎麼讀
“十六國”詞語拼音為:shí liù guó,注音:ㄕˊ ㄌㄧㄨˋ ㄍㄨㄛˊ,首字母:slg,“十六國”的詞性為:名詞,近義詞:十六國時期,反義詞:東晉、南北朝,基本解釋:歷史時期名。西晉末年,各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在北方先後建立割據政權。從公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到439年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為止,一百三十五年間在北方黃河流域和今四川地區建立的割據政權,計有成漢、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夏等十六國,另外還有冉魏、西燕及代等政權,歷史上泛稱這段時期為十六國時期。
拼音 shí liù guó 注音 ㄕˊ ㄌㄧㄨˋ ㄍㄨㄛˊ
首字母 slg 詞性 名詞
近義詞 十六國時期
反義詞 東晉、南北朝
基本解釋 歷史時期名。西晉末年,各少數民族的統治者在北方先後建立割據政權。從公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到439年北魏統一中國北方為止,一百三十五年間在北方黃河流域和今四川地區建立的割據政權,計有成漢、前趙、後趙、前秦、後秦、西秦、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夏等十六國,另外還有冉魏、西燕及代等政權,歷史上泛稱這段時期為十六國時期。
補充糾錯
上一個詞語: 十六才子
下一個詞語: 十六樓
十六國” 網路解釋 補充糾錯

十六國(304年-43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蜀地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後稱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拓跋燾(太武帝)滅北涼為止。

十六國時期,中國江南、荊湘地區有東晉控制,而北方和西南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北魏史學家崔浩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稱這時期為“十六國”。範圍大致上涵蓋華北、蜀地、遼東,最遠可達漠北、江淮及西域。

北方各族的內徙促成民族大融合,在中國作為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各國的君主為了增強實力,也在各自的根據地上實行一些發展生產的政策,使得各地區在華北動盪的背景下,形成區域性穩定的局面。在諸國混戰期間,前秦苻堅一度統一華北,但在南征東晉時,於淝水之戰慘敗。其後各族於關東及空虛的關中叛變,加上東晉北伐,前秦全面崩潰,北方再度混亂。北魏立國後,經過拓跋圭、拓跋嗣及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439年統一華北,進入南北朝時期。

該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持續到南北朝時期,最後於隋朝時期完全融合。此外,幾乎在同一時期,歐洲的西羅馬帝國也在經歷被日耳曼人、匈人等遊牧民族入侵,史稱“蠻族入侵”。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相關漢字解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