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dé guó shí yī yuè gé mìng | 注音 | ㄉㄜˊ ㄍㄨㄛˊ ㄕˊ ㄧ ㄩㄝˋ ㄍㄜˊ ㄇㄧㄥˋ |
首字母 | dgsyygm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1918-1919年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918年11月3日,基爾港水兵拒絕執行反動當局的命令,舉行起義,革命爆發。11月9日,柏林起義,德皇威廉二世逃亡,德意志帝國被推翻。社會民主黨右派首領宣佈成立民主共和國”,在資產階級支援下,建立臨時政府。次年1月,臨時政府鎮壓柏林工人運動,殺害德國共產黨領導人李卜克內西、盧森堡等。2月成立魏瑪共和國政府。5月,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被政府軍鎮壓,革命失敗。 |
德國十一月革命,通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1918年與1919年發生的一連串事件,致使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政權被推翻以及魏瑪共和國的建立。與俄羅斯的二月革命類似,德國革命並非由一個政黨領導,而類似蘇維埃的工人團體亦企圖奪權。然而此類事件使得左派分子更分裂,如社會民主黨領導的共和政府曾利用右翼的自由軍團來鎮壓同為左翼的斯巴達克同盟。
1918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基爾港首先發生起義。四萬名海員及船隻認為德國在戰爭中大勢已去,出戰只是自取滅亡,於是抗拒海軍的出兵命令。11月8日時,工人與士兵的議會已佔領了德國西部的大部分,為“議會共和”作準備。11月9日,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國滅亡。縱然如此,仍有不少上產或中產的分子支援帝制。11月11日德國宣佈無條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社會民主黨躍升成為領導德國的政黨,與激進的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共同執政。不過,獨立社民黨認為,社民黨想保持資本主義在德國的現狀,便在12月脫離聯合政府。其後,1919年1月,斯巴達克同盟發動第二股革命浪潮,讓它橫掃德國。社民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聘用自由軍團鎮壓起義。1月15日,斯巴達克團兩位領導人卡爾·李卜克內西與羅莎·盧森堡慘遭殺害。4月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成立,形成革命高潮,5月蘇維埃共和國遭社會民主黨政府血腥鎮壓。
德國革命促成了魏瑪共和國的成立,同時又促使民族主義的納粹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