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wǔ dé | 注音 | ㄨˇ ㄉㄜˊ |
首字母 | wd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五行、五常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1.古代陰陽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認為歷代王朝各代表一德按照五行相剋或相生的順序,互動更替,週而復始。 2.指人的五種品德。謂溫﹑良﹑恭﹑儉﹑讓。 3.指人的五種品德。謂智﹑信﹑仁﹑勇﹑嚴。 4.比喻物的五種特徵。古謂玉有仁﹑智﹑義﹑禮﹑信五德。 5.比喻物的五種特徵。古謂雞有文﹑武﹑勇﹑仁﹑信五德。 6.比喻物的五種特徵。古謂蟬有文﹑清﹑廉﹑儉﹑信五德。 7.東﹑西﹑南﹑北﹑中五方種的五色穀物。 |
五德是中國先秦時期的倫理學關於德性的概念。陰陽家、儒家、兵家解釋不同。陰陽家指土、木、金、火、水五行之德。戰國晚期陰陽家主要代表鄒衍提出五德終始說,以五行相生相剋,週而復始的迴圈變化觀念說明歷代王朝的更替和制度的變化。這種說法為秦始皇所推崇,併為西漢董仲舒所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