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dì yī cì shì jiè dà zhàn | 注音 | ㄉㄧˋ ㄧˊ ㄘˋ ㄕˋ ㄐㄧㄝ ˋ ㄉㄚˋ ㄓㄢˋ |
首字母 | dycsjdz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一戰、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戰爭 | ||
反義詞 | 和平、和諧、和睦、和解、和約、和衷共濟 | ||
基本解釋 | 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為重新瓜分世界而進行的戰爭。兩大集團為同盟國(由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等國組成)和協約國(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等國組成)。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是這場戰爭的導火線。戰爭主要在歐洲進行。初期,同盟國佔上風。1917年後,協約國逐漸掌握主動權。1918年,同盟國軍隊全線潰敗。11月11日,德國投降,戰爭宣告結束。這場戰爭共有三十三個國家捲入,死傷三千餘萬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性戰爭。 |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國家向其終極階段,即帝國主義過渡時產生的廣泛的不可調和矛盾、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新舊殖民主義矛盾激化、各帝國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秩序劃分不對等的背景下,為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而爆發的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
戰爭過程主要是同盟國和協約國之間的戰鬥。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屬同盟國陣營,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義大利王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則屬協約國陣營。這場戰爭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萬人參戰,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戰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端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