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wú zhē dà huì | 注音 | ㄨˊ ㄓㄜ ㄉㄚˋ ㄏㄨㄟˋ |
首字母 | wzdh | 詞性 | 504 |
近義詞 | 盛會、盛大聚會、大型活動、慶典、盛事、集會、聚會、活動、聚集、群集 | ||
反義詞 | 寂靜、無人、空曠、冷清、孤寂、荒涼、冷清清、冷清清地、無人聲、靜悄悄 | ||
基本解釋 | 1.佛教舉行的以佈施為主要內容的法會,每五年一次。無遮,指寬容一切,解脫諸惡,不分貴賤﹑僧俗﹑智愚﹑善惡,一律平等看待。 |
無遮大會是指佛教每五年舉行一次的佈施僧俗的大齋會,又稱無礙大會、五年大會。相容幷蓄而無阻止,無所遮擋、無所妨礙,梵語般闍於瑟,華言解免。無遮大會是佛教舉行的一種廣結善緣,不分貴賤、僧俗、智愚、善惡都一律平等對待的大齋會。
印度有個活動叫無遮大會,所謂無遮大會就是各地的僧侶聚集在一起辯論,共75天,由戒日王主持。唐·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謂古印度“五歲一設無遮大會。”中國的無遮大會始於梁武帝,盛行於南北朝。《梁書·武帝本紀》載:梁武帝“輿駕幸同泰寺,設四部無遮大會”。四部,指僧、尼及善男、信女。後用以泛指無所限制的公眾集會。清·黃遵憲《感事》詩:“紅氍貼地燈耀壁,今夕大會來無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