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liáo níng dà gǔ | 注音 | ㄌㄧㄠˊ ㄋㄧㄥˊ ㄉㄚˋ ㄍㄨˇ |
首字母 | lndg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遼劇、遼東大鼓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1.也稱東北大鼓。舊稱奉天大鼓。曲藝的一種。流行於東北各地。約有一百多年曆史。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京韻大鼓﹑樂亭大鼓﹑唐山大鼓的曲調。由一人擊鼓板演唱,二三人伴奏,樂器有三絃﹑四胡等。在流行過程中,形成多種流派奉天調流行於瀋陽﹑遼陽;南城調流行於營口﹑海城;西城調流行於北鎮﹑黑山;還有東城調﹑北城調。傳統曲目有《憶真妃》﹑《響馬傳》﹑《蝴蝶杯》﹑《寶玉探病》﹑《孟姜女尋夫》等。 |
遼寧大鼓也叫東北大鼓.是一種傳統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中國東北即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因一度盛行於瀋陽,而瀋陽於清末曾設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稱。民國十八年奉天省改稱遼寧省後,又曾稱作"遼寧大鼓"。遼寧大鼓約形成於清代中期,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演唱者一人操小三絃自行伴奏說唱,並在腿上綁縛"節子板"擊節,也叫"弦子書"。後發展成一人自擊書鼓和簡板演,另有人操大三絃等專司伴奏,說唱表演採用東北方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