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xī hé dà gǔ | 注音 | ㄒㄧ ㄏㄜˊ ㄉㄚˋ ㄍㄨˇ |
首字母 | xhdg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西河鼓藝、 西河鼓曲、 西河鼓樂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曲藝曲種。流行於北京、天津及華北、東北、西北、華東的部分地區。清中葉由河北的弦子書和木板大鼓結合、發展而成。曾名河間大鼓”。唱腔有頭板、二板、三板等。書目長中短篇均有。 |
西河大鼓是中國北方地區的鼓書暨鼓曲形式,傳統曲藝曲種之一。普遍流行於河北境內並流傳於周邊河南、山東、北京、天津、內蒙古及東北地區。在流傳過程中曾有過“大鼓書”、“梅花調”、“西河調”、“河間大鼓”和“弦子鼓”等名稱,20世紀20年代在天津被定名為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由木板大鼓發展而來,創始人一般認為是木板大鼓藝人馬三峰,起源時間約在清代道光、咸豐年間。早期,西河大鼓以說唱中、長篇書目為主,如《楊家將》、《呼家將》等。西河大鼓進入天津後,發展迅速,出現了許多著名藝人,產生了北口朱(化麟)派、王(振元)派,南口李(德全)派、趙(玉峰)派,以及20世紀40年代由馬增芬及其父馬連登創立的專工短段的馬派,使西河大鼓流派紛呈,展現出多彩多姿的藝術風格。
西河大鼓的表演形式為一人自擊銅板和書鼓說唱,另有專人操三絃伴奏。其唱腔簡潔蒼勁,風格似說似唱,韻味非常獨特。西河大鼓的傳統書目,有中長篇150餘部,小段370餘篇。內容大部分是歷代戰爭故事、歷史演義、民間故事、通俗小說、神話故事和寓言笑話等。其中不少書目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情節曲折,語言生動,繼承了中國民間文學的優良傳統。2006年,西河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