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dà gōng bào | 注音 | ㄉㄚˋ ㄍㄨㄥ ㄅㄠˋ |
首字母 | dgb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報紙、日報、報章、報刊、新聞報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日報。1902年6月,英斂之創刊於天津。1916年售於王郅隆。1926年由胡鼎昌、胡政之、張季鸞接辦。先後出上海、漢口、重慶、香港、桂林等版。1949年1月,天津解放後改組為《進步日報》,後與上海版合併,於1956年10月遷北京,1966年9月停刊。香港版《大公報》繼續出版。 |
大公報是中國近代報紙。
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創刊。初由天主教徒柴天寵、主教樊國樑、法公使鮑渥等集資籌辦,宗教色彩比較濃厚,曾受法國勢力的干預。
創刊後,由英斂之(名英華)任總理,方守六任主筆。以“開風氣、牖民智,挹彼歐西學術,啟我同胞聰明”為宗旨,宣傳變法維新、君主立憲,反對封建專制、黑暗吏治和外來侵略。重視言論工作,以“敢言”著稱。特別是與慈禧手下炙手可熱的袁世凱頂撞抗爭了十幾年,名滿全國。
1916年9月,報紙售予王郅隆,政治上趨近北洋政府安福系和日本,銷數大落,到1920年每天只印幾十份。
1925年11月27日停刊。
中國現代影響較大的日報。1926年6月,天津鹽業銀行總經理吳鼎昌出資5萬元,邀胡政之、張季鸞組成新記股份公司接辦該報。
吳自任社長,胡任經理兼副總編輯、張任總編輯兼副經理。同年9月1日,恢復出版。發表《本社同人之志趣》,標榜“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實際上,言論立場基本傾向於國民黨政權,奉蔣介石為“國家中心”;另外,對共產黨、紅軍既攻擊誣衊也作一些客觀報道。
1931年“九·一八”事變,主張“緩抗”,受到“東北留平同鄉反日救國會”的警告。
1932年“一·二八”事變,譴責日軍侵略,支援十九路軍抗戰。1934年1月,特邀社會名流學者胡適、翁文灝、梁漱溟等8人,撰寫《星期論文》,受到文化知識界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