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jiǎng tán shè huì zhǔ yì | 注音 | ㄐㄧㄤˇ ㄊㄢˊ ㄕㄜˋ ㄏㄨㄟˋ ㄓㄨˇ ㄧˋ |
首字母 | jtshzy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演講臺社會主義、 講臺社會主義、 演說臺社會主義、 講壇共產主義、 演講臺共產主義、 講臺共產主義 | ||
反義詞 | 非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 封建主義 | ||
基本解釋 | 以社會主義”作為幌子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19世紀60-70年代起開始在德國流行。因其代表人物瓦格納、施穆勒等多為大學教授,他們在大學講壇上宣揚這一思想,故名。他們主張在不觸動資本家利益的條件下,逐步實現社會主義”。 |
講壇社會主義是德國新歷史學派的社會政策論者所鼓吹的社會改良思想。為緩和勞資矛盾和抵制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需要而產生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之一種。認為國家是超階級的組織,能調和敵對階級關係,主張在不廢除資本主義制度的範圍內,利用國家權力,透過社會政策、社會立法等等解決勞動問題、社會問題,逐步實行“社會主義”。這種思想的鼓吹者於1872年組成“社會政策學會”,他們中的許多人利用其教授地位在大學講壇上宣傳自己的主張。當德國新自由主義者奧本海姆稱他們為“講壇社會主義者”(諷刺其僅在講壇上說說而已) 時,他們欣然接受了這一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