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rén dào zhǔ yì | 注音 | ㄖㄣˊ ㄉㄠˋ ㄓㄨˇ ㄧˋ |
首字母 | rdzy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仁愛主義、博愛主義、人愛主義、慈善主義、慈悲主義、慈善事業 | ||
反義詞 | 冷漠、殘忍、無情、酷刑、暴力 | ||
基本解釋 | 關於人的本質、使命、地位、價值和個性發展等的思潮和理論。其最初形式是人文主義。在反封建中起過巨大的進步作用。法國第一部憲法的序言《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宣言書。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理論基礎是超階級、超時代的抽象人性論,其追求的社會制度以私有制為基礎,以個人主義為核心。它隨著資產階級革命性的喪失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高漲,逐漸失去進步的歷史作用。馬克思主義重視人的地位和價值,把實現一切人的解放和自由作為奮鬥目標,是革命的人道主義。 |
泛指一切強調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及權利的思潮和理論。包括作為教育制度的人道主義、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
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想。提倡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主張人格平等,互相尊重。法國大革命時期,把它具體化為“自由”、“平等”、“博愛”。
傅斯年先生早已指出:“春秋時人道主義固以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