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tiān zhǔ jiào | 注音 | ㄊㄧㄢ ㄓㄨˇ ㄐㄧㄠˋ |
首字母 | tzj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基督教、羅馬天主教、羅馬教會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也稱羅馬公教”。與正教、基督教新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教派。基督教產生後不久,就逐漸分化為以羅馬為中心的西派教會和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派教會。1054年兩派正式分裂,西派教會自稱公教”,有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中世紀時在西歐各國佔統治地位。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中產生脫離天主教的基督教新教後,在歐洲部分國家中喪失統治地位。主要分佈於意、法、比、西、葡、匈、波、美及拉丁美洲各國。12世紀末13世紀初傳入中國,後中斷。明萬曆十年(1582年)耶穌會會士利瑪竇到中國,天主教再次傳入。 |
天主教(Cathopc Church)即至一、至聖、至公、從宗徒傳下來的教會——普世大公天主教會。源自希臘文的 καθολική,譯作整個、全部或普世的。在初代教會時期,就是指著整個神的教會,不分國界、語言、種族與背景而言。只要屬於基督教會者,都是大公或普世的教會。是基督教中歷史傳承最悠久、文化沉澱最深刻、信徒最多的派別。與新教、東正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流派。
天主教中文“天主”一詞,為明末耶穌會傳教士進入中國後,借用中國原有名稱對所信之神的譯稱,通常認為取自《史記·封禪書》所載:“八神,一曰天主,祀天齊”,表述“最高莫若天,最尊莫若主”和“宇宙主宰,主宰神、人、萬物”,取意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與中國所信奉的神靈相區別,故稱其教為天主教。
天主教在全世界傳播,其神職人員實行獨身制。各修會形成其隱修制度,並且有一整套等級分明的教階體制。“根據《教會統計資料年鑑》(2016年12月31日修訂)全世界天主教徒人數約為12.73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18%。”中國的天主教最早出現在唐代,景教就是天主教的東方亞述教會與傳入。元代又一度傳入。明萬曆十年(1582)由耶穌會士再次傳入。
天主教在中國擁有漫長而複雜的歷史。目前中國天主教地上教會公開的最高組織是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中國天主教主教團,即中國天主教的“一會一團”,21世紀信徒為700萬人以上。不過中國天主教還有近900萬信徒宣誓效忠聖座,他們就是天主教中國教會,一般俗稱為忠貞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