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dì èr cì yā piàn zhàn zhēng | 注音 | ㄉㄧˋ ㄦˋ ㄘˋ ㄧㄚ ㄆㄧㄢˋ ㄓㄢˋ ㄓㄥ |
首字母 | decypzz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又稱英法聯軍之役”。1856-1860年英法聯軍發動的侵華戰爭。1856年,英國藉口亞羅號事件炮轟廣州。次年,法國也乘機出兵,與英國組成侵華聯軍。聯軍先後攻陷廣州、大沽,直逼天津。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簽訂《天津條約》,沙俄又逼迫清政府簽訂《璦琿條約》,割佔中國大片領土。1860年,英法聯軍擴大戰爭,攻陷天津、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行宮。不久,清政府又被迫與英、法、俄簽訂《北京條約》。由於外國的蠻橫侵略和清政府的妥協投降,使中國又一次大量喪失領土主權。 |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在俄、美支援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是英國與法國為了進一步開啟中國市場,擴大在華侵略利益、趁中國太平天國運動之際,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聯手進攻清朝政府的戰爭。
因為英法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及馬神甫事件為藉口發動戰爭,所以被英國人稱為“亞羅號戰爭”(The Arrow War)。又稱“英法聯軍之役”(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中英戰爭”(Second Anglo-Chinese War)。同時因為這場戰爭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鴉片戰爭(即鴉片戰爭,相對於第二次而言)的延續,所以也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了北京,清帝逃往承德,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並掠奪珠寶、將其焚燬。戰爭中沙俄出兵後以“調停有功”自居,並脅迫清政府割讓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從而成為最大的贏家。戰爭以清政府被迫簽訂《北京條約》結束。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