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xī píng shí jīng | 注音 | ㄒㄧ ㄆㄧㄥˊ ㄕˊ ㄐㄧㄥ |
首字母 | xpsj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無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1.東漢時所刻碑石經書『靈帝熹平四年根據蔡邕等正定經本文字的建議始刻,訖至光和六年,凡歷九年而成。共刻四十六石碑,用隸書一體寫成,立於太學講堂前的東側,有《魯詩》﹑《尚書》﹑《周易》﹑《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七種經文,為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太學遺址在今河南省偃師縣朱家圪壋村。 |
《熹平石經》刻於東漢靈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東漢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後立於當時的漢魏洛陽城開陽門外洛陽太學所在地(太學遺址在今河南偃師朱家圪牆村)。
東漢時期漢靈帝為了維護統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經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經(《魯詩》《尚書》《周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抄刻成石書,一共刻了8年,刻成46塊石碑。每塊石碑高3米多,寬1米多。
太學就是當時的國立大學,所以人們又稱這部書為《太學石經》。這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是用隸書一體寫成,字型方平正直、中規人矩,極為有名,故也稱為《一字石經》。
熹平石經後因戰亂毀壞。自宋代以來偶爾有石經殘石出土,歷代總共發掘和收集了8800多字,共四十六石,殘石主要分藏西安碑林博物館(491字),部分藏於洛陽博物館(24字)、及北京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