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lián shí | 注音 | ㄌㄧㄢˊ ㄕˊ |
首字母 | ls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1.相傳漢末吳郡陸績為鬱林太守,罷歸少行裝,舟輕難以渡海,因取巨石鎮之。至吳,棄石於婁門之野。人稱其廉,號"鬱林石"。石留民間,至明時猶存‰治中巡按御史樊祉使人移置察院之側,作亭覆之。命名為"廉石"。清康熙間陳鵬年為蘇州太守,修葺郡學,將石移至郡學內,為蘇州古蹟之一。參見"鬱林石"。參閱唐無名氏《大唐傳載》﹑明侯甸《西樵野記.鬱林太守石》﹑清朱象賢《聞見偶錄.廉石》。 2.比喻清廉的家風。 |
“廉石”一詞源起三國,說的是孫權部下太守陸績,任滿還家時因全部家當不滿一船,船吃水太淺無法航行,只好搬了岸上的大石壓船才順利返家的故事。壓船還家的巨石,後被人們收藏起來,稱為“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