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營衛生會

營衛生會原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歧伯答曰:人受气于榖,榖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曰: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矣,日中而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夜半而大会,万民皆卧,命曰合阴,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歧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暝。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歧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下,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歧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歧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歧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人饮酒,酒亦入胃,榖未熟而小便独先下,何也?歧伯答曰: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故后谷而入,先谷而液出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營衛生會譯文

  黃帝向岐伯問道:人從哪裡接受精氣?陰氣和陽氣在哪裡交會?什麼氣叫做營?什麼氣叫做衛?營氣在哪裡產生?衛氣在哪裡與營氣會合?老年和壯年氣的盛衰不同,晝夜氣行的位置也不一樣,我希望聽聽它會合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人身的精氣,主要依靠五穀,當五穀入胃後,經過消化,它的精微部分就傳給了肺臟,五臟六腑都因此而受到了營養,其中清的稱為營氣,濁的稱為衛氣,營氣流行在脈中,衛氣流行於脈外,周流全身,永不休止,營氣各循行五十週之後又會合。陰陽相互貫通,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分二十五週,行於陽分亦二十五週,分為晝夜各半,所以衛氣行於陽則醒寤,行於陰則睡眠。因此,衛氣行於中午而陽氣盛,稱為重陽;衛氣行於半夜而陰氣盛,稱為重陰。太陰主內,太陽主外,營氣、衛氣行陰行陽各二十五週,分為晝夜各半。夜半是陰最盛的時候,夜半以後陰氣漸衰,至黎明時分陰氣已盡而陽氣繼起,中午是陽氣最盛的時候,太陽偏西,陽氣漸衰,太陽落下,陽氣已盡而陰氣繼起,到夜半時分,營衛之氣會合,人人都要入睡,叫做合陰。黎明時陰氣盡而陽氣又起,象這樣循行不止,與天地陰陽的運轉道理是一致的。

  黃帝說:老年人在夜間睡眠很少,是什麼氣使他這樣呢?少壯的人在白天睡眠很少,是什麼氣使他這樣呢?

  岐伯回答說:少壯者氣血旺盛,肌肉滑潤,氣道通暢,營衛的執行不失其正常規律,所以白天特別精神,夜間也能熟睡。老年人的氣血衰退,肌肉乾枯,氣道滯澀,五臟之氣互相搏結,不能調和,所以營氣衰少,衛氣內敗,造成白天沒精神而夜間也不能熟睡。

  黃帝說:我希望聽到營、衛二氣的循行都是從哪裡開始的?

  岐伯回答說:營氣是從中焦發出的,衛氣是從上焦發出的。

  黃帝說:希望聽一下上焦發氣的情況。

  岐伯回答說:上焦之氣出於胃的上口,並於食道上行,穿過隔膜,佈散於胸中,橫走腋下,沿手太陰肺經的部位下行,返回到手陽明大腸經,上行至舌,下注於足陽明胃經,常與營氣並行於陽二十五週,行於陰亦二十五週,循行五十週後,又會於手太陰經。

  黃帝說:人在有熱的時候,飲食剛下胃,其精微之氣尚未化成,汗就先出來了,或出於面,或出於背,或出於半身,它並不沿著衛氣所執行的通道而出,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這是由於外傷於風邪,以致在內腠理開疏,皮毛為風熱之邪所蒸,腠理因之開洩,衛氣就走出,當然就不一定沿著它執行的正常道路了。這是因為衛氣的性質慓悍滑疾,見到開洩的地方就走,所以不能從它正常通道走出,這叫做漏洩。

  黃帝說:希望聽到中焦的活動情況。

  岐伯回答說:中焦也是合在胃中的,在上焦之後,中焦接受水谷,經過消化,笮去糟粕,承受精液,向上傳注於肺,然後化生而成為血液,以養人體,沒有什麼比它更寶貴的了。所以獨能行於經脈之道,叫做營。

  黃帝說:血和氣,名稱雖不同,但卻屬於同一類,這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回答說:衛是水谷精氣化成,營也是水谷精微的變化,所以血和氣,名稱雖不同,但屬於同類。因此,脫血的,不可發汗;傷氣的,不可失血,所以人生有一死而不可能死而再生。

  黃帝說:希望聽您談談下焦的活動情況。

  岐伯回答說:下焦在胃的下口,將糟粕輸送至大腸,又將水液注入膀胱,逐漸滲洩。所以水谷等物質,經常貯存在胃中,經過消化,形成的糟粕向下輸送至大腸,成為下焦主要活動之一。水液也向下滲灌,擠去其水,另留清液,其汙濁部分就沿下焦進入膀胱。

  黃帝說:人喝了酒,酒也入於胃中,穀物尚未經腐熟消化和分別清濁,而小便就能先排洩,這是為什麼呢?

  岐伯回答說:酒是穀物經過腐熟而釀成的液汁,其氣慓悍清純,所以即使在食物以後入胃,也會比食物先由小便排出。

  黃帝說:很對!我曾聽說人體內上焦的作用乃升化蒸騰,象天空的霧一樣;中焦的作用乃腐熟穀物,象水之腐物一樣;下焦的作用乃決瀆流通,象溝道排水一樣,就是這個道理。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