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五亂

五亂原文

  黄帝曰:经脉十二者,别为五行,分为四时,何失而乱,何得而治?歧伯曰: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则治,相逆则乱。

  黄帝曰:何谓相顺?歧伯曰:经脉十二者,以应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夏秋冬,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和,清浊不相干,如是则顺之而治。

  黄帝曰:何谓逆而乱?歧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俛首、静伏;乱于肺,则俛仰喘喝,按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歧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黄帝曰:善!愿闻其道?歧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荥输;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荣输。

  黄帝曰:补写奈何?歧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足也,乱之气相逆也。黄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

五亂譯文

  黃帝問:人身十二經脈,分屬五行,分別與四季相應,違背什麼就會導致紊亂,順應什麼就會安定正常?

  岐伯說:五行有其相生相剋的次序,四季變化有其規律,與它們相順應就會安定正常,與它們相違背就會導致紊亂。

  黃帝問:什麼叫相順應?

  岐伯說:十二經脈來對應十二個月,十二個月分為四季,四季就是春秋冬夏。每個季節的氣候各不相同,人體的營氣和衛氣內外相順,陰陽相和,清濁二氣升降不相干擾,象這樣、就表明經脈與四季氣候相順應,而人體也就健康安定了。

  黃帝問:什麼叫相逆而亂?

  岐伯說: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行於陽分,衛氣逆行於陰分,清濁之氣互相侵犯,在胸中亂攪,這就叫大悗。所以,氣亂於心,就會心煩,不願講話,低首靜臥不想動;氣亂於肺,就會俯仰皆不安,喘息有聲,手按著胸部以幫助呼吸;氣亂於腸胃,就會發生霍亂;氣亂於手臂足脛,就會發生四肢厥症;氣亂於頭,就會發生厥逆,頭部沉重,眩暈而仆倒。

  黃帝問:發生上述這五種亂症,針刺治療有什麼法則嗎?

  岐伯說:病邪侵入,有它的脈路,祛除病邪,也有它的脈路,仔細觀察掌握病邪來去的脈路,善於治療疾病,這可稱得上是養身之寶。

  黃帝說:講得好。我很想了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亂氣在於心的病人,取他的手少陽經的腧穴神門和手厥陰心包絡經的腧穴大陵刺治。亂氣在於肺的病人,取他的手太陰經的滎穴魚際,足少陰經的腧穴太溪刺治。亂氣在於腸胃的病人,取他的足太陰經的腧穴太白、足陽明經的下腧穴三里刺治。亂氣在於頭的病人,取他的天柱穴、大杼穴刺治,如果治不好,再取足太陽經的滎穴通谷和腧穴束骨刺治。亂氣在於手臂足脛的病人,先去淤血,後取手、足陽明經和手、足少陽經的滎穴、腧穴刺治。

  黃帝問:刺治上述五種亂症,如何施行補瀉的手法?

  岐伯說:慢慢地刺入,慢慢地拔出,叫做導氣;補瀉無固定之規,叫做同精(聚神聚氣之意)。因為這五種亂症不是有餘的實症和不足的虛症,而是亂氣相逆。

  黃帝說:你講的方法真是恰當,你講的機體病理真是高明,請允許我把它刻在玉版上,命名為治亂。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