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天年

天年原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歧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黄帝曰:何者为神?歧伯曰:血气以和,营卫以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歧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榖,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

  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歧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

  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歧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黄帝曰:其不能终寿而死者,何如?歧伯曰:其五脏皆不坚,使道不长,空外以张,喘息暴疾;又卑基墙薄,脉少血,其肉不石,数中风寒,血气虚,脉不通,真邪相攻,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

天年譯文

  黃帝問岐伯說:人的生命形成之初,是什麼築起它的基礎?是什麼建立起它的外衛?失去什麼就死?得到什麼就生?

  岐伯說:以母為基礎,以父為護衛,失神則死,得神則生。

  黃帝說:什麼是神?

  岐伯說:血氣已經和調,榮衛已經通暢,五臟都已形成,神氣居藏於心中,魂魄俱備,便成為人。

  黃帝說:人的壽命的長短各不相同,有的短命,有的高壽,有的突然死亡,有的久病在身,我想聽聽其中道理。

  岐伯說:五臟堅固,血脈和調,肌肉滑潤,面板細密,營衛之氣的執行保持正常而無錯亂,呼吸平和舒緩,不粗不急,氣行遵循一定度數,六腑消化穀物,津液佈散諸竅,臟腑、氣血、肌肉、面板各循其常規,所以壽命得以長久。

  黃帝問:人壽以百年為期,本應活至百歲才死,怎樣才能活到一百歲呢?

  岐伯說:鼻孔深而且長,面部四旁骨骼高大方正,能通調營衛之氣及三焦、三里的脈氣,鼻骨高起而鼻肉豐滿,這樣,便可活至百歲,壽終天年。

  黃帝說:人的體氣由盛而衰,以至死亡,這整個過程,可以講給我聽嗎?

  岐伯說:人長到十歲,五臟初成,血氣已經通暢,這時的經氣還在下肢,所以喜歡跑。到二十歲,血氣開始旺盛,肌肉正在發育生長,所以喜歡快走。到三十歲,五臟完全發育成熟,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所以喜歡行走。到四十歲,五臟六腑及十二經脈,俱都十分旺盛而且平和穩定,腠理開始疏鬆,美好的顏容逐漸哀落,頭髮略見斑白,這個年歲的人,象一池子滿而不蕩動的靜水,所以喜歡安坐。到五十歲,肝氣開始衰退,肝葉開始變薄,膽汁開始減少,視力開始變弱。到六十歲,心氣開始衰退,常被憂愁、悲傷所苦,血氣懈怠,執行遲緩,所以喜歡躺臥。到七十歲,脾氣虛弱,面板乾枯。到八十歲,肺氣衰退,魂魄離散,所以言語經常顛倒錯亂。到九十歲,腎氣乾涸,肝、心、脾、肺四髒及經脈俱已空虛。到一百歲,五臟全部空虛,神氣俱都散去,這時,就只有形體獨存而終其天年了。

  黃帝問:那些不能活滿百歲而死去的人,是怎麼回事?

  岐伯說:五臟都不堅實,鼻子的通道不長,鼻孔外露而且張開,呼吸急速,面部四旁骨駱低矮,脈小血少,肌肉不堅實,常常中風中寒,血氣虛,脈不通,真氣、邪氣相互攻擊,致使體內血氣失常,導致邪氣深入,所以會中年而死。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