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行針

行針原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数刺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歧伯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

  黄帝曰:何谓重阳之人?歧伯曰: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歧伯曰:此人颇有阴者也。

  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者也。歧伯曰: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黄帝曰:其气与针相逢奈何?歧伯曰: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黄帝曰: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其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黄帝曰:数刺乃知,何气使然?歧伯曰:此人之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刺乃知也。

  黄帝曰: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歧伯曰:其气逆与其数刺病益甚者,非阴阳之气,浮沉之势也。此皆粗之所败,工之所失,其形气无过焉。

行針譯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聽了你所講的九針用法,就用來給百姓治病。百姓的氣血性狀有所差異,對針刺的反應也不一致:有的人見醫者手中持針,精神已動,針還不曾刺入,其體內之氣就有所反應;有的則針一刺入,其氣立時而至;有的則針已起出,而針感仍不消失;有的則是針刺數次,才有反應;有的下針之後,其氣逆亂失和;有的針刺數次,病情反倒愈加嚴重。對針的這六種反應,各不相同,我想聽聽其中道理。

  岐伯說:重陽之人,其精神易受觸動,其氣也易於行走來至。

  黃帝問:什麼叫重陽之人?

  岐伯說:重陽之人,其氣火熱熾盛,說話快,走路時腳舉得高,心、肺的髒氣有餘,陽氣滑利充盛而升騰,所以精神一動,其氣就不待針入而先有反應。

  黃帝問:重陽之人,也有的不那麼銳敏,要等針入之後才能作出反應,這是為什麼?

  岐伯說:這樣的人,是重陽之中略有些陰氣在內的。

  黃帝問:怎麼知道這種人是重陽之中略有些陰氣在內呢?

  岐伯說:多陽的人多喜,多陰的人多怒,常常發怒的人其怒容易消除。因為這種人重陽之中頗有陰氣在內,而其陰陽之氣的離合比較困難,所以其神氣不能在進針之前出現反應。

  黃帝問:針一刺入,其氣就立時作出反應,這是什麼緣故?

  岐伯說:陰陽和調的人,其血氣溼潤滑利,便於執行,所以針一刺入,氣就迅速出動,隨著針刺立時而至。

  黃帝問:針已起出,而針感仍在,這是什麼氣促使這樣的呢?

  岐伯說:陰氣多而陽氣少、陰氣沉滯而陽氣浮動的人,其氣內藏,所以等到針已取出,氣才追隨其後而來至,因而針雖起出而針感仍在。

  黃帝問:針刺多次,才見效應,是什麼氣促使這樣的呢?

  岐伯說:這樣的人多陰少陽,其氣沉滯,執行困難,所以針刺多次才見效應。

  黃帝問:針刺入而其氣逆亂不和的,是什麼氣促使這樣的呢?

  岐伯說:針刺後其氣逆亂不和,.或多次針刺而病勢反加嚴重的,與陰陽之氣及其沉浮的情勢無關,這都是治療粗疏造成的不良後果,是醫工的失誤,並非患者的形氣有什麼問題。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