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陽膀胱經的筋,起於足小趾,上行結聚於足外踝,再斜行向上結聚於膝部。它在足跗下行的那支,沿足外踝的外側,結聚於踵部,上沿足跟,結聚於膕窩部。它別行的另一支,結聚於腿肚外側,上行入於膝膕窩的內側,與前在膕中的筋並行,上行結於臀部,再上行挾脊骨兩旁而上至於項。由此分出的支筋,別行入內而結聚於舌根。它直行的那支,上結於枕骨,上行頭頂,下至眉上,結聚於鼻的兩旁。從鼻分出的支筋,繞目上睫而下行,結聚於顴骨部。它的又一支筋,從腋後外緣,上行結聚於肩髃穴處。由此處分出的支筋,入於腋下,上行而出於缺盆,再上行結聚於耳後的完骨部。再有一支筋,從缺盆別出,斜上出於顴骨部。本經筋所發生的病症有:足小趾及跟踵部疼痛,膝膕部拘攣,脊背反折,項筋發急,肩不能上舉,腋部及缺盆部紐結疼痛,肩部不能左右搖動。治療時要採用火針,不用迎隨手法,以病見效確定針刺次數,以痛處作為腧穴,這種病叫做仲春痺。
足少陽膽經的筋,起於足第四趾端,上行結聚於外踝,下沿脛骨外側,結聚於膝部外側的陽陵泉穴。其從外踝分出的支筋,別走外輔骨,上走髀部,前支結聚於伏兔處,後支結聚於尻部。其直行之筋,向上行至脅下空軟處,再上走至腋部的前緣,橫過胸乳,結聚於缺盆。又一直行之筋,上出於腋部,貫入缺盆,出足太陽經筋之前,沿著耳後,上至額角,會於頭頂,再下行至下巴,上結於顴骨部。由此處分出的支筋,結聚於眼外角,為眼的外維。本經筋所發生的病症有:足第四趾轉筋,牽引到膝外側也轉側,膝關節不能屈伸,膝窩中的筋拘急,前面牽引髀部,後面牽引尻部,向上牽及脅下空軟處和軟肋部疼痛,再向上牽引到缺盆、胸、乳、頸等部位的筋都感到拘緊。如果從左側向右側的筋感到拘緊,右眼就不能睜開,本筋上過右頭角,與蹻脈並行,左側的筋與右側相連結,所以,傷了左側的筋,右腳就不能動,這叫做維筋相交。治療時採用火針法,不用迎隨手法,以病癒確定針刺次數,以痛處作為腧穴,這種病叫做孟春痺。
足陽明胃經之筋,起於足次趾外側。結聚於足背,斜行外側上方而至輔骨,向上結聚於膝外側,直上結聚於髀樞部,上沿脅部,連屬於脊柱。其直行之筋,從足背上行沿脛骨,結聚於膝。由此分出的支筋,結聚於外輔骨,與足少陽之筋相合。其直行的筋,上沿伏兔,再向上結於髀部,會聚於陰器,再向上行至腹部而散佈,至缺盆而重新結聚,再上行透過頸部,挾口兩旁,合手顴骨,下結於鼻,上合於足太陽之筋。足太陽是上眼胞的綱維,足陽明是下眼胞的綱維。從顴骨分出的支筋,透過頰部,結聚於耳的前方。本經之筋所發生的病症有:足中趾及脛部轉筋,足背拘急,伏兔部轉筋,大腿前部發腫,陰囊腫大,腹筋拘緊,牽引缺盆、面頰和嘴突然歪斜,如寒,眼就不能閉合;如熱,筋弛緩,眼就不能睜開。頰筋有寒,就會牽扯麵頰,使口不能閉合;頰筋有熱,就會使筋弛緩無力,所以發生口角歪斜。治療時,要用馬脂,病較急的,將白酒和桂末塗抹於弛緩的一側;病較緩的,用桑鉤鉤住口角,再將桑木炭火,置於地坑中,地坑的深淺與病人坐的高低相等,再用馬脂熨貼攣急的頰部,同時要飲些美酒,吃點烤羊肉,不喝酒的人也要勉強喝點,並在患部再三撫摩就可以了。治療轉筋的病人,要採用火針法,不用迎隨手法,以病癒確定針刺的次數,以痛處作為腧穴。這種病叫做季春痺。
足太陰脾經之筋,起於足大趾之端的內側,上行結聚於內踝。其直行的,上結於膝內輔骨,再向上沿大腿內側,結聚於髀部,會聚於陰器,又上行至腹部,結於臍中,再沿腹內上行,結於脅部,散佈於胸中。其行於內的筋,由陰器上行而附著於脊柱。本經之筋所發生的病症有:足大趾和內踝轉筋疼痛,膝內輔骨疼痛,大腿內側牽引髀部作疼,陰器有扭結痛之感,並上引臍部、兩脅、胸膺及脊內部疼痛。治療時,應當採用火針法,不用迎隨手法,以病癒確定針刺的次數,以痛處作為腧穴。這種病叫做仲秋痺。
足少陰腎經之筋,起於足小趾的下面,與足太陰經之筋相合,斜從上至內踝的下方,結聚於足跟,與足太陽經之筋相合,上行結於內輔骨的下面,與足太陰經之筋相合,沿大腿內側上行,結於陰器,又沿脊內,夾脊柱骨,上行至項部,結聚於枕骨,與足太陽經之經相合。本經之筋所發生的病症有:足下轉筋,本經所循行和結聚的部位都感到疼痛和轉筋。病在這方面的,以癲癇、拘攣和痙症為主。病在外,腰脊不能前俯;病在內,不能後仰,所以背部苦於拘急,腰就反折而不能前俯,腹部苦於拘急,身體就不能後仰。治療時,應當採用火針法,不用迎隨手法,以病癒確定針刺的次數,以痛處作為腧穴。如病在內,可用熨經、導引、飲服湯藥。如轉筋次數逐漸增多而又加重的,為不可治的死症。這種病叫做孟秋痺。
足厥陰肝經之筋,起於足大趾之上,上行結於內踝之前的中封穴,上沿脛骨,再上結於膝內輔骨的下方,又沿大腿內側上行,結於陰器,在此與其它經筋相聯絡。本經之筋所發生的病症有:足大趾、內踝前和內輔骨等處都感覺疼痛,大腿內側疼痛並且轉筋,前陰器不能使用,如傷於房勞就要陽痿,傷於寒邪則陰器縮入,傷於熱邪則陰器挺直不收。治療時,應當行水以治厥陰之氣。對轉筋病症,要用火針法,不用迎隨手法,以病癒確定針灸次數,以痛處作為腧穴,這種病叫做季秋痺。
手太陽小腸經之筋,起於手小指上端,結於手腕部,上沿臂內緣,結於肘內高骨的後面,以手指彈之,會有痠麻感反應到小指上,再上行入結於腋下。其分出的支筋,向後從腋的後側上行圍繞肩胛,沿頸部出於足太陽經筋之前,結於耳後完骨。由此分出的支筋,入於耳中。其直行的筋,出於耳上,下行結於頷部,又上行屬於眼外角。本經之筋所發生的病症有:手小指和肘內銳骨的後緣疼痛,沿臂內側入腋下也痛,腋後側也痛,圍繞肩胛牽引頸部作痛,耳中鳴痛,並牽引頷部也痛,痛時必須閉目休息一段時間才能看見東西。頸筋拘急,寒熱發於頸部的,就是鼠瘻、頸腫一類疾病。治療時,當用火針法,以病癒確定針刺次數,以痛處作為腧穴,如刺後腫仍不消的,再用銳針刺治。如疼痛正在循行部位而又轉筋的,也用火針法,也以病癒為針刺次數,以痛處為腧穴。這種病叫做仲夏痺。
手少陽三焦經之筋,起於無名指之端,結於腕部,向上沿臂結於肘部,又繞臑部的外側上行,經肩至頸,合於手太陽小腸經之筋。從頸部分出的支筋,當曲頰部深入,繫於舌根。由曲頰分出的支筋,上走曲牙處,沿耳前,連屬於眼外角,向上經過額部而結於額角。本經之筋所發生的病症有:在經筋所過之處出現轉筋、舌卷。治療時,應當採用火針法,不用迎隨手法,以病癒確定針刺次數,以痛處作為腧穴。這種病叫做季夏痺。
手陽明大腸經之筋,起於食指之端,結於腕部,沿臂上行,結於肘部,又上行臑部而結於肩髃;由此分出的支筋,繞過肩胛,挾脊柱兩側。其直行之筋,從肩髃上行至頸部。從頸部分出的支筋,上行頰部,而結於顴骨部。其直行之筋,上行出於手太陽經筋的前方,再上行至左額角,絡於頭部,下行到右頷。本經之筋所發生的病症有:在其筋所經過的部位,發現疼痛、轉筋,肩不能舉,脖子不能左右顧盼。治療時,應採取火針法,不用迎隨手法,以病癒確定針刺次數,以痛處作為腧穴。這種病叫做孟夏痺。
手太陰肺經之筋,起於手大指的上端,沿指向胸,結於魚際之後,又從寸口外側沿臂上行,結於肘中,上行臑部內側,入於腋下,上出缺盆,結於肩髃前方,再上結於缺盆,下行絡於胸中,分散貫穿賁門下面,下至軟肋部。本經之筋所發生的病症有:在它循行經過的部位,下肢轉筋、疼痛,嚴重時發展成息賁症,脅下拘急、吐血。治療時,應當採取火針法,不用迎隨手法,以病癒確定針剌次數,以痛處作為腧穴。這種病叫做仲冬痺。
手厥陰心包絡經之筋,起於中指,與手太陰肺經之筋並行,結於肘內側,上行臂內側,結於腋下,下行分散前後而夾脅肋。從脅下分出的支筋,入於腋下,散佈於胸中,結於賁門。本經之筋所發生的病症有:在其經過的部位出現轉筋,胸痛,息賁。治療時,應採用火針法,不用迎隨手法,以病癒確定針刺次數,以痛處作為腧穴。這叫做孟冬痺。
手少陰心經之筋,起於小指的內側,結於銳骨,上行結於肘部內側,再上行入於腋下,與手太陰肺經之筋交叉,伏行於乳裡,結於胸中,沿著賁門,向下與臍部相連。本經之筋所發生的病症有:胸內拘急,心下堅積而成伏梁。本筋是肘部屈伸的綱維,本筋經過的部位,有轉筋和疼痛的症狀。治療時,應採用火針法,不用迎隨手法,以病癒確定針刺次數,以痛處作為腧穴。如果已成伏梁病而吐膿血的,是不可治的死症。這叫做季冬痺。
凡是經筋所發生的病,屬寒的筋會拘急,屬熱的筋弛緩不收,陰痿不用。背部的筋拘急就會使人腰脊強直反折,腹部的筋拘急就會使人前俯而不能伸直。火針法是針刺治療因寒而筋急之病的,若因熱而筋弛緩,就不能用火針法了。如果足陽明胃經和手太陽小腸經的筋拘急,就會出現口眼歪斜,眼角拘急,不能全面看到東西。治療時,可用以上所說的火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