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本藏

本藏原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腑化榖,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榖而行津液者也。此人之所以具受于天也,无愚智贤不肖,无以相倚也。然有其独尽天寿,而无邪僻之病,百年不衰,虽犯风雨卒寒大暑,犹有弗能害也;有其不离屏蔽室内,无怵惕之恐,然犹不免于病,何也?愿闻其故。

  歧伯曰:窘乎哉问也。五脏者,所以参天地,副阴阳,而运四时,化五节者也;五脏者,固有小大、高下、坚脆、端正、偏倾者,六腑亦有小大、长短、厚薄、结直、缓急。凡此二十五者,各不同,或善或恶,或吉或凶,请言其方。

  心小则安,邪弗能伤,易伤以忧;心大则忧,不能伤,易伤于邪。心高则满于肺中,悗而善忘,心难开以言;心下,则藏外,易伤于寒,易恐以言。心坚,则藏安守固;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心端正,则和利难伤;心偏倾则操持不一,无守司也。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痹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肝小则脏安,无胁下之病;肝大则逼胃迫咽,迫咽则苦膈中,且胁下痛。肝高,则上支贲切,胁挽为息贲;肝下则逼胃胁下空,胁下空则易受邪。肝坚则藏安难伤;肝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肝端正,则和利难伤;肝偏倾,则胁下痛也。

  脾小,则脏安,难伤于邪也;脾大,则苦凑□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则□引季胁而痛;脾下则下加于大肠,下加于大肠,则脏苦受邪。脾坚,则脏安难伤;脾脆,则善病消痹易伤。脾端正,则和利难伤;脾偏倾,则善满善胀也。

  肾小,则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凡此二十五变者,人之所苦常病。

  黄帝曰:何以知其然也?

  歧伯曰:赤色小理者,心小;粗理者,心大。无够骷者,心高;骼骷小、短举者,心下。骼骷长者,心下坚;骼骷弱小以薄者,心脆。骼骷直下不举者,心端正;够骷倚一方者,心偏倾也。

  白色小理者,肺小;粗理者,肺大。巨肩反膺陷喉者,肺高;合腋张胁者,肺下。好肩背厚者,肺坚;肩背薄者,肺脆。背膺厚者,肺端正;胁偏疏者,肺偏倾也。

  青色小理者,肝小;粗理者,肝大。广胸反骹者,肝高;合胁兔骹者,肝下。胸胁好者,肝坚;胁骨弱者,肝脆。膺腹好相得者,肝端正;胁骨偏举者,肝偏倾也。

  黄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纵者,脾下。唇坚者,脾坚;唇大而不坚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举者,脾偏倾也。

  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凡此诸变者,持则安,减则病也。

  黄帝曰:善。然非余之所问也,愿闻人之有不可病者,至尽天寿,虽有深扰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甚寒大热,不能伤也;其有不离屏蔽室内,又无怵惕之恐,然不免于病者,何也?愿闻其故。歧伯曰:五脏六腑,邪之舍也,请言其故。五脏皆小者,少病,苦憔心,大愁扰;五脏皆大者,缓于事,难使于扰。五脏皆高者,好高举措;五脏皆下者,好出人下。五脏皆坚者,无病;五脏皆高者,不离于病。五脏皆端正者,和利得人心;五脏皆偏倾者,邪心而善盗,不可以为人平,反覆言语也。

  黄帝曰:愿闻六腑之应。歧伯答曰: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肝合胆,胆者,筋其应;脾合胃,胃者,肉其应;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

  黄帝曰:应之奈何?歧伯曰:肺应皮。皮厚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皮缓,腹里大者,大肠大而长;皮急者,大肠急而短;皮滑者,大肠直;皮肉不相离者,大肠结。

  心应脉,皮厚者,脉厚,脉厚者,小肠厚;皮薄者,脉薄,脉薄者,小肠薄;皮缓者,脉缓,脉缓者,小肠大而长;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诸阳经脉皆多纡屈者,小肠结。

  脾应肉,肉胭坚大者,胃厚;肉胭糜者,胃薄。胃不坚;肉胭小而糜者胃不坚,肉胭不称身者胃下,胃下者,下管约不利。肉胭不坚者,胃缓;肉胭无小里累者,胃急。肉胭多少里累者,胃结,胃结者,上管约不利也。

  肝应爪,爪厚色黄者,胆厚;爪薄色红者,胆薄;爪坚色青者,胆急;爪濡色赤者,胆缓;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爪恶色黑多纹者,胆结也。

  肾应骨,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美而粗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也。

  黄帝曰:厚薄美恶,皆有形,愿闻其所病。歧伯答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本藏譯文

  黃帝問岐伯道:人的血氣精神,供奉著生命的營養而遍及生命的方方面面。人的經脈,是供氣血通行和陰陽執行、滋潤筋骨、滑利關節的。人的衛氣,是溫養肌肉,充養面板,滋養腠理,掌管面板汗孔和腠理開合的。人的志意,是統領精神活動,控制魂魄,調節人體機能以適應寒暑變化,調和喜怒情緒的。因此,血氣和調就會使經脈通暢,從而使榮養遍及全身內外陰陽,筋骨強勁,關節潤滑靈利;衛氣和調就會使肌肉舒展滑利,面板柔軟且色澤協調,腠理細密。志意和順就會使精神集中,思維正常,魂魄守身而不散,怨恨憤怒不致發作,如此則五臟不受外邪侵擾;如果能適應寒暑氣候變化,就會使六腑正常消化執行所吃的穀物,使得風痺不會發生,經脈通暢,四肢關節的活動平安正常。以上這些就是人體正常的生理狀態。五臟,是孕藏精神血氣魂魄的;六腑,是消化水谷而輸送化成的津液到全身去的。五臟六腑都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愚蠢和聰明的人、賢良和不肖的人的區別。各種人都沒什麼兩樣。但有的人獨享天壽,健康長壽而且沒有外邪所致的疾病,活到高齡而不衰老,有時雖然觸犯了風雨、暴冷、大暑等致病因素,還是不受外邪的侵害,而有的人終日不離遮蓋和室內,也沒有感受到驚恐,但仍然不免常常生病,這是因為什麼?我想了解其中的原因。

  岐伯回答道:問得真是個難題啊!五臟,是與天地相對應,與陰陽相配,與四季相連,與五時變化相適應的。五臟,本身固然有體積大小、位置高低、本質堅脆、位置偏正的區別,六腑,本身也有大小、長短、厚薄、曲直、緩急的不同。大凡五臟六腑所具有的這二十五種差別,各不一樣,善還是惡,吉還是兇,請讓我講解其中的差別。

  人的心臟體積小,就會使心氣安定,外邪不能傷害到它,但容易為內憂所傷;人的心臟體積大,內憂就不能損傷到它,但容易被外邪所傷。心臟位置高,就會壓迫肺部,使肺竅閉寒,從而感到煩悶,愛忘事,難於用言語解除胸中的煩悶;心臟位置低下,就會使髒氣渙散,易為寒邪所傷,也容易被言語恐嚇。心臟堅實,就會使神氣安定、內守且堅固;心臟脆弱,就會神氣柔脆,易患消癉和中焦熱的病。心臟端正,就會使髒氣和利,不易受到外邪傷害;心臟偏斜不正,就會使神氣不定,因而操持事務不能專一,沒有堅持性。

  人的肺體積小,飲水就少,也不得氣喘病;肺的體積大,飲水就多,易得胸痺、喉痺、逆氣等病。肺的位置高,向上壓迫缺盆,就會發生氣逆向上,兩肩聳動而喘息,咳嗽;肺的位置低下,就會緊擠膈膜,壓迫心臟,造成脅下經常疼痛。肺臟堅實,就會不患咳病和氣逆向上的病;肺臟脆弱,就會易患消癉病,也容易被外邪傷害。肺臟生得端正,就會使肺氣協調通暢,外邪難傷;肺臟生得偏斜,就會使偏斜處的胸脅疼痛。

  人的肝臟體積小,則髒氣安定,脅下部位不生病;肝臟體積大,就會壓迫胃脘並牽連咽部,造成食不下的膈中症,而且脅下疼痛。肝臟位置高,就會向上撐起膈膜,造成脅下悶脹,成為息賁病;肝臟位置低,就會壓迫胃脘,造成脅下空虛,脅下空虛就易受外邪侵擾。肝臟堅實,就會使肝氣安定,外邪難傷;肝臟脆弱,就會易患消癉病且易被外邪所傷。肝臟位置端正就會使肝氣和順通暢,外邪難傷;肝臟位置偏斜,就會造成脅下疼痛。

  人的脾臟體積小,則髒氣安定,不易被外邪傷害;脾臟體積大,則脅下空軟處疼痛,不能快步行走。脾臟位置高,充塞脅下空軟處,牽連小脅疼痛;脾臟位置低,向下壓於大腸之上,這樣,容易受外邪侵擾。脾臟堅實,就會使髒氣安定,外邪難傷;脾臟脆弱,就會易患消癉病且易受外邪傷害。脾位置端正就會使脾氣和順通暢,外邪難傷;脾位置偏斜就易生滿脹之病。

  人的腎臟體積小,則髒氣安定,外邪難傷;腎臟體積大,則易患腰痛病,不能彎腰弓腰,易為外邪所傷。腎臟位置高,就會患脊背疼痛,不能彎腰弓腰;腎臟位置低,就會腰尻部疼痛,不能彎腰弓腰,且併發陰狐疝氣。腎臟堅實,就不會得腰背疼痛一類的病;腎臟脆弱,就易患消癉病且易為外邪所傷。腎臟位置端正,就會使腎氣和順通暢,外邪難傷;腎臟位置偏斜,就易生腰尻疼痛。以上五臟大小、高低、堅脆、正偏等二十五種不同變化之處,就是人經常生病的原因。

  黃帝問:怎麼了解五臟的大小、高低、堅脆、正偏的情況呢?

  岐伯說:膚色赤紅,紋理細密的,心臟小;紋理粗疏的,心臟大。胸前不顯劍突的,心臟位置高;胸前劍突小、短且雞胸,心臟位置低。胸前劍突長的,心臟堅實;胸前劍突薄弱而小的,心臟脆弱。胸前劍突直下偏斜又不突起的,心臟位置端正;胸前劍突偏倚一邊的,心臟位置偏斜不正。

  膚色發白,紋理細小的,肺臟小;紋理粗疏的,肺臟大。兩肩巨大,胸突向外,咽喉內陷的,肺臟位置高;兩腋內收,兩脅張開的,肺臟位置低。肩背厚實的,肺臟堅實;肩背薄的,肺臟脆弱。前胸後背寬厚的,肺臟端正;前胸偏斜的,肺臟偏傾。

  面板膚色發青,紋理細小的,肝臟小;紋理粗疏的,肝臟大。胸寬肋骨突起的,肝臟位置高;兩脅內收,肋骨低合如兔的樣子,肝臟位置低。胸脅生得健壯的,肝臟堅實;脅骨軟弱的,肝臟脆弱.胸部腹部健壯勻稱的,肝臟端正;脅骨偏斜突起的,肝臟偏傾。

  面板膚色發黃,紋理細小的,脾臟小;紋理粗疏的,脾臟大。嘴唇上翻的,脾臟位置高;嘴唇下垂而大的,脾臟位置低下。嘴唇堅實的,脾臟堅實;嘴唇大而不堅實的,脾臟脆弱。嘴唇上下端正勻稱的,脾臟端正;嘴唇偏斜上聳的,脾臟偏傾。

  面板膚色發黑,紋理細小的,腎臟小;紋理粗疏的,腎臟大。兩耳高,腎臟位置高;兩耳向後下陷的,腎臟位置低。耳朵堅厚的,腎臟堅實;耳朵薄而不堅實,腎臟脆弱。兩耳堅厚正長在頰車前的,腎臟端正;兩耳一側偏高的,腎臟偏傾。以上五臟的各種變化,雖有差異,但注意調養,保持平衡,就可以安定無病,如果不加調養,不注意保健,就會生病。

  黃帝說:講得好。但這些不是我所問的問題。我想了解有的人不生病,直到老年高齡,雖有深深的憂慮和恐懼相加,但還是不能傷害他;嚴寒酷熱,也不能傷害他,而有的人終日不離屏障室內,又沒有憂恐相加,但仍然不免生病,這是為什麼?我想了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五臟六腑脆弱而偏傾的,就是邪氣滯留之地,請讓我說明其中的道理。五臟都小的,生病少,卻經常焦心思慮,多憂愁;五臟都大的,做事遲緩,但難於使他憂愁。五臟的位置都高的,舉止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五臟的位置都低的,意志薄弱,甘居人下。五臟都堅實的,不生病;五臟都脆弱的,疾病纏身。五臟位置都端正的,性情和順,淡薄名利,易得人心;五臟位置都偏傾的,心眼邪佞,經常偷盜,沒有做人的準則,甚至到達言而無信的地步。

  黃帝問:我想要了解六腑與身體其它部位的相應關係。

  歧伯說:肺與大腸表裡之氣相同,因此大腸的情況,表皮可以反應。心與小腸表理之氣相同,因此小腸的情況,血脈可以反應。肝與膽表裡之氣相同,因此膽的情況,筋可以反應。脾與胃的表裡之氣相同,因此胃的情況,肌肉可以反應。腎與三焦膀胱表裡之氣相同,因此三焦膀胱的情況,毫毛腠理可以反應。

  黃帝說:怎麼觀察判斷這種相對應的情況?

  岐伯說:面板反應肺的情況,肺與大腸表裡之氣相同,所以面板也反應大腸情況,皮厚的,大腸就厚;皮薄的,大腸就薄。面板鬆弛,腹肥大的,大腸縱緩且長;面板髮緊的,大腸就緊而短。面板滑潤的,大腸就滑潤;面板肌肉不相附著的,大腸就紆曲且不滑潤。

  血脈反應心的情況,心與小腸表裡之氣相同,所以血脈也反應小腸情況,而脈在皮中。因此皮厚的,血脈也厚,血脈厚的,小腸就厚;皮薄的,血脈也薄,血脈薄的,小腸就薄。面板鬆弛的,血脈弛緩,血脈弛緩;小腸就大而長;面板薄而血脈虛少的,小腸就小而短。六陽經都多有紆屈的,小腸就紆曲不滑潤。

  肌肉反應脾的情況,脾與胃表裡之氣相同,所以肌肉也反應胃的情況,因此體表肌肉堅實而隆起的,胃壁肌肉就厚;體表肌肉細小的,胃壁肌肉就薄。體表肌肉小而薄的,胃不堅實;體表肌肉與身體不相稱的,胃的位置低下;胃的位置低下的,向下壓迫幽門,大小便不通暢。體表肌肉不堅實的,胃體就縱緩;體表肌肉上沒有小疙瘩的,胃體就緊縮:體表肌肉上小疙瘩很多的,胃體紆屈;胃體紆屈的,胃的賁門就受到擠壓,飲食就會不利。

  指甲反應肝的情況,而肝主筋,指甲是筋之餘。肝與膽表裡之氣相同,所以指甲也反應膽的情況。因此指甲厚且色澤發黃的,膽就厚;指甲薄且色澤發紅的,膽就薄。指甲堅硬,色澤發青的,膽緊縮;指甲潤澤,色澤發赤的,膽縱緩。指甲平直,色澤發白且無紋的,膽道通暢;指甲畸形,色澤發黑且多紋的,膽道淤結不通。

  骨反應腎的情況,腎與三焦膀胱表裡之氣相同,所以骨也反應三焦膀胱的情況,而從面板腠理中可看出骨和三焦膀胱的情況。因此面板紋理細密且厚實的,三焦膀胱就厚;面板紋理粗疏且皮薄的,三焦膀胱就薄。腠理疏鬆的,三焦膀胱就縱緩;面板緊繃而沒有毫毛的,三焦膀胱就緊縮。毫毛順眼而且粗的,三焦膀胱就通暢;毫毛稀疏的,三焦膀胱就淤結不通。

  黃帝說:五臟六腑的厚薄好壞都有一定的表現,我想知道如何發現它們的病。

  岐伯回答道:觀察五臟六腑在外的反應,透過外在徵候來了解內臟的情況,就可以知道病在哪一個臟腑。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