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終始

終始原文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

  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阳明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

  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则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三脉动于足大趾之间,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疾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

  膺俞中,膺背俞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

  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

  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痒者阳也,浅刺之。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

  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凡刺之法,必察具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无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刷,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顷乃刺之。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足,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代身,形体淫佚,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绝皮乃绝汗,绝汗则终矣。

  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

  厥阴终者,中热溢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

  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憔而终矣。

終始譯文

  大凡針刺的法則,全在《終始》篇裡。明確瞭解了終始的意義,就可以確定陰經陽經的關係。陰經與五臟相通,陽經與六腑相通。陽經受氣於四肢之末,陰經受氣於五髒。所以瀉法是迎而奪之,補法是隨而濟之。掌握了迎隨補瀉的方法,可以使脈氣調和。而調和脈氣的關鍵,一定要明白陰陽的規律,五臟在內為陰,六腑在外為陽。要想把這些理論傳於後世,就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如果輕視它,這些理論和方法就可能失傳,而那些庸醫貪圖名利,更不會有好下場。

  謹根據天地陰陽的道理來說明終始大義吧。所謂終始,是以十二經脈為綱紀,從脈口、人迎兩穴,就可知道五臟六腑的陰陽有餘與不足,平衡與不平衡,而陰陽盛衰的道理也就大致如此了。所說的平人就是沒有疾病的人,沒病人的脈口、人迎的脈象與四季相應,脈口、人迎互相呼應,往來不息,六經的脈搏動而不止。四時冷熱雖有變化,脈口、人迎都能各自發揮本能而不相犯,形肉和血氣也能協調一致,這就是所說的平人。氣短的病人,脈口、人迎都虛弱無力,而尺膚和脈象又不相稱。象這樣的,就是陰陽都不足的象徵,補陽就會使陰氣衰竭,瀉陰就會使陽氣亡脫。這樣的病人,只可用緩劑補養。如果不好,也可服用一些急劑。這種病,不過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是不容易好的。如不這樣治療,而用針刺的瀉法,就會損傷五臟的真氣。

  人迎脈大於寸口一倍,病在足少陽膽經;若大一倍而躁動的,病在手少陽三焦經。人迎脈大於寸口二倍,病在足太陽膀胱經;若大二倍而躁動的,病在手太陽小腸經。人迎脈大於寸口三倍,病在足陽明胃經;大三倍而躁動的,病在手陽明大腸經。人迎脈大於寸口四倍,而且搏動加快的,叫做溢陽。溢陽是六陽偏盛,格拒六陰,使陰陽脫節,稱為外格。

  寸口脈大於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陰肝經;大一倍而躁動的,病在手厥陰心包絡經。寸口脈大於人迎二倍,病在足少陰腎經;大二倍而躁動的,病在手少陰心經。寸口脈大於人迎三倍,病在足太陰脾經;大三倍而躁動的,病在手太陰肺經。寸口脈大於人迎四倍,而且搏動加快的,叫做溢陰。溢陰是六陰偏盛,不能與陽氣相交,稱為內關。內關則表裡不通,是不可醫治的死症。人迎與寸口的脈,都比平常大於四倍以上,叫做關格。遇到關格,死期就很近了。

  人迎脈大於寸口一倍,應當瀉足少陽膽經而補足厥陰肝經。瀉法取二穴,補法取一穴,每兩日針刺一次,還必須切按人迎與寸口,以察驗病勢的進退,如果出現躁動不安的情況,就取上部的經脈,直到脈氣平和再停止。人迎脈大於寸口二倍,應當瀉足太陽膀胱經而補足少陰腎經。瀉法取二穴,補法取一穴,每兩日針刺一次,還必須切按人迎與寸口,以察驗病勢的進退,如果出現躁動不安的情況,就取上部的經脈,直到脈氣平和再止針。人迎脈大於寸口三倍,應當瀉足陽明胃經而補足太陰脾經,瀉法取二穴,補法取一穴,每日針刺兩次,還必須切按人迎與脈口,以察驗病勢的進退,如果出現躁動不安的情況,就取上部的經脈,直到脈氣平和再止針。

  寸口脈大於人迎一倍,應當瀉足厥陰肝經而補足少陽膽經,補法取二穴,瀉法取一穴,每日針刺一次,必須切按寸口與人迎,以察驗病勢的進退,如果出現躁動不安的情況,就取上部的經脈,直到脈氣平和再止針。寸口脈大於人迎二倍,應當瀉足少陰腎經而補足太陽膀胱經,補法取二穴,瀉法取一穴,每二日針刺一次,還必須切按寸口與人迎,以察驗病勢的進退,如果出現躁動不安的情況,就取上部的經脈,直到脈氣平和再止針。寸口脈大於人迎三倍,應當瀉足太陰脾經而補足陽明胃經,補法取二穴,瀉法取一穴,每日針刺兩次,還必須切按寸口與人迎,以察驗病勢的進退,如果出現躁動不安的情況,就取上部的經脈,直到脈氣平和,再止針。之所以每日針刺兩次,是因為足陽明經主胃,谷氣充盛,因此可以每日針刺兩次。

  人迎與寸口都比平常大出三倍,叫做陰陽俱溢。象這樣的病變,如不加以疏通,就會造成血脈閉塞,氣血不暢,五臟內傷,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妄用灸法,很容易發生其它病變。

  大凡針刺的原則,達到陰陽二氣調和就要止針。要注意補陰瀉陽,才能達到語音清朗有力,耳聰目明。反之,如果補瀉不當,就會使血氣不能正常執行。

  所謂針下氣至而獲得療效,是說實症用了瀉法,由實轉虛。虛的表現是脈象大如原來卻不堅實。如果脈象仍堅實如故;雖說一時舒服,而病還沒去。虛症用了補法,就會由虛轉實。實的表現是脈象大如原來而更堅實,如果脈氣大雖照舊而不堅實,雖說一時舒服,而病並沒有去掉。所以正確運用補法,會使正氣充實;正確運用瀉法,會使病邪洩去。痛苦雖不能隨針立愈,但病勢肯定是減輕了。因此必須通曉十二經脈與各種疾病的關係,然後就可明白“終始”的大義了。陰經和陽經不會互相改變,虛症和實症也不會相反的,所以針治疾病,就要取其所屬的經脈。

  大凡針刺應注意的是採用三刺法使正氣到來。那病邪不正之氣與血氣混合,導致陰陽紊亂,內陰僭越於外,外陽沉陷於內,氣血執行逆順顛倒,脈象沉浮異常,脈氣與四時不相適應,血氣或有稽留壅遏,或有淫佚過度,這些都必須用針刺來排除。因此,初刺淺層,使陽邪排出;再刺稍深,使陰邪排出;最後深刺至分肉之間,待正氣來到,就可出針了。所謂谷氣至,是說已經用了補法,正氣就充實些,已經用了瀉法,病邪就衰退了一些,由此即可知谷氣已至。起初,只是邪氣被排除了,而陰與陽的氣血還沒有調和,但是已能知道病就要痊癒了。所以說正確地運用補瀉方法,正氣虛的補之使實,邪氣實的瀉之使虛,痛苦雖不能隨針而去,但病勢是必然減輕了。陰經的邪氣盛,陽經的正氣虛,一定要先補陽經的正氣,後瀉陰經的邪氣,從而調和它們的有餘和不足。陰經的正氣虛,陽經的邪氣盛,一定要先補陰經的正氣,後瀉陽經的邪氣,從而調和它們的有餘和不足。

  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三條經脈,都有動脈佈於足大趾之間,針刺時要先審察它屬於虛症還是屬於實症。如果虛症誤用了瀉法,叫做重虛,虛而更虛,病就更嚴重了。大凡針刺這些病時,先用手指切按動脈,脈搏實而快的用瀉法,脈搏虛而緩的用補法;反之,則病必加重。這三脈跳動的部位,足陽明經在足跗之上,足厥陰經在足跗之內,足少陰經在足跗之下。

  取胸部腧穴,必中其胸。取背部腧穴,必中其背。肩博如有酸脹麻木的虛症,應取上肢經脈的腧穴。對於重舌的患者,應用鈹針在舌柱(舌下大筋)上刺出惡血。

  手指彎曲而不能伸直的,其病在筋上;伸直了而不能彎曲的,其病在骨上。病在骨就治骨,病在筋就治筋。

  補瀉之法,在瀉的時候要看哪一處的脈氣實,針刺要深,出針後緩按針孔,以儘量洩出邪氣;在補的時候要看哪一處的脈氣虛,用淺刺法,以養其脈氣,出針後急按針孔,不叫邪氣侵入。邪氣來時,針下會感到緊急;谷氣來時,針下會感到徐和。脈氣盛實的,當用深刺法,以洩其邪氣;脈氣虛弱的,當用淺刺法,使精氣不致外洩,以養其經脈,而只是排出邪氣。針刺各種疼痛的疾病,需深刺,其脈象都是實的。

  腰以上的病,都由手太陰肺經和手陽明大腸經主管;腰以下的病,都由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主管。病在上部的,可取下部的腧穴;病在下部的,可取上部的腧穴;病在頭部的,可取足部的腧穴;病在腰部的,可取膕部的腧穴。病生於頭部,必覺頭重;病生於手部的,必覺臂重;病生於足部的,必覺足重,在治療時,先要分析生病的原因,再行針刺。

  春天的邪氣在毫毛處,夏天的邪氣在面板處,秋天的邪氣在分肉處,冬天的邪氣在筋骨處,針刺這些病時,要根據時令的變化而酌情使用深淺補洩。刺肥胖的人,要用秋冬的標準深刺,刺瘦弱之人,要用春夏的標準淺刺。疼痛的病多屬陰症,疼痛而用手按之不得其處的也屬陰症,要用深刺法。病在上部或表層屬陽,病在下部或深層屬陰。發癢的病,僅在面板,屬陽,當用淺刺法。

  病如先起於陰經,要先治療陰經,然後再治療陽經;病如先起於陽經,要先治療陽經,然後再治療陰經。針刺熱厥的病,留針等針下覺寒而後去針;針刺寒厥的病,留針等針下覺熱而後去針。針刺熱厥,要補其陰經二次,瀉其陽經一次;針刺寒厥,要補其陽經二次,瀉其陰經一次。所謂“二陰”,是在陰經針刺二次;“二陽”是在陽經針刺二次。久病的人,邪氣侵入必深,針刺這類宿疾,要深刺並長時間留針,隔日再刺,還必須首先察明病邪在左在右的偏盛現象,去除血脈中的鬱滯。針刺的原則大體就這些了。

  大凡針刺之法,一定要先觀察患者的形氣。如果形肉未脫,氣少脈躁,出現了躁而且快的脈象,就應當採用繆刺法,輕手淺刺其絡脈,使耗散的精氣可以收住,而聚集的邪氣可以散去。在針刺之前,醫生要深居靜處,安定自己的精神,又要象閉戶塞窗一樣,意志專一,聽不到旁人的聲音,從而使精神內守,全心集中在針刺上。用針時,要淺刺留針或微捻提針,以轉移病人的精神恐懼,直到針下得氣而止。男子要淺刺候氣於外,女子要深刺候氣於內,堅拒正氣不使外出,謹防邪氣不使侵入,這叫做得氣。

  關於針刺的禁忌:剛性交之後不可針刺,剛針刺之後不可性交;醉酒之後不可針刺,針刺之後不可醉酒;剛發過怒不可針刺,針刺之後不可發怒;剛勞累過後不可針刺,針刺之後不可勞累;剛吃飽飯不可針刺,針刺之後不可立刻吃得過飽;大渴之時不可針刺,針刺之後不可受渴;如果病人大驚大恐,一定要使其精神安定,方可針刺;坐車來的病人,要讓他臥下休息一下,大約過一頓飯的工夫,才可針刺;步行來的病人,要讓他坐著休息一下,大約過走十里地的工夫,才可針刺。凡是觸犯這些禁忌的患者,一般脈象紊亂,正氣耗散,營衛的執行不順,經脈氣血不足。如果就這樣針刺,可能使陽經的病流入到內臟,陰經的病出於陽經,那樣病邪就又要滋生了。一般的庸醫不體察這些情況,這可說是損傷患者的身體,使患者形體感到痠痛無力,骨體耗損,津液不能運化,而喪失了由飲食五味所化生的精氣,這叫做失氣。

  手足太陽經脈,在其將絕的時候,會出現眼睛上視不能轉動,腰脊強直,角弓反張,手足抽搐,面色蒼白,絕汗暴出,而絕汗一出就死了。手足少陽經脈,在其將絕的時候,會出現耳聾,周身關節鬆緩無力,眼珠突瞪,入腦處的脈氣斷絕,一日半就會死的。臨死之時,面色由青轉白,然後就死了。手足陽明經脈,在其將絕的時候,會出現口眼顫動歪斜,多驚,妄言,面色發黃,如上下手足二經的動脈出現躁動,就要死了。手足少陰經脈,在其將絕的時候,患者面色發黑,牙齒變長而且發生汙垢,腹脹閉悶,上下氣機不通,就要死了。手足厥陰經脈,在其將絕的時候,患者胸中發熱,咽喉發乾,多小便,心中煩躁,甚至於舌卷及睪丸上縮的情況,然後就要死了。手足太陰經脈,在其將絕的時候,腹部脹閉,呼吸不暢,多噯氣,多嘔吐,嘔吐時氣上逆,氣上逆就會面色發赤,如果氣不上逆,就會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就會面現黑色,終至皮毛憔悴而死。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