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說:我想知道經脈的長度。
岐伯回答說:兩手的六條陽經,從手至頭,每條脈長五尺,五六共三丈。兩手的六條陰經,從手至胸,每條脈長三尺五寸,三六共是一丈八尺,五六得三尺,共計二丈一尺。兩足的六條陽經,從足至頭,每條脈長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兩足的六條陰經,從足至胸,每條經脈長六尺五寸,六六得三丈六尺,五六得三尺,共計三丈九尺。左右兩蹻脈,從足至目,各長七尺五寸,二七得一丈四尺,二五得一尺,共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得八尺,二五得一尺,共計九尺。以上這些經脈,總長一十六丈二尺,這就是脈氣流行的較大的經隧。
經脈循行在機體的裡面,從經脈分支而橫行的是絡脈,絡脈別出散行的是孫絡。孫絡盛滿而有淤血的,應當趕快治療,邪氣盛的,可用瀉法,正氣虛的,應該飲服湯藥進行調補。五臟的精氣,常從體內經歷於面部而上通於七竅。肺氣通於鼻,肺氣和調,鼻子就能辨別香臭。心氣通於舌,心氣和調,舌頭就能辨別五味。肝氣通於眼,肝氣和調,眼就能辨別五色。脾氣通於口,脾氣和調,口就能辨別五穀之香。腎氣通於耳,腎氣和調,耳朵就能聽清五音。如果五臟不和,七竅就會不通;六腑不和,氣血就會留滯而結為癰腫。所以邪氣在腑,屬陽的經脈就不和;陽脈不和,氣就會留滯;氣滯,陽脈就會偏盛。邪氣在五臟,屬陰的經脈就會不利;陰脈不利,氣就會留滯;氣滯,陰脈就會偏盛。陰氣太盛,使陽氣不能執行,這叫做關。陽氣太盛,使陰氣不能執行,這叫做格。陰陽都盛,不能相互營運,這叫做關格。關格的人活不到應有的年紀就要早死。
黃帝問:蹻脈從哪裡起到哪裡止,是藉助哪條經脈之氣而使它執行的呢?
岐伯回答說:陰蹻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別脈,起始於然骨後的照海穴處,上行內踝的上方,直向上行,沿著陰股內側入陰器,再上行於胸裡入缺盆,上出人迎的前方,入顴骨部,連於眼內角,與足太陽膀胱經脈會合而上行。陰蹻和陽蹻二氣相接,並行環繞於目,陰盛則目淚濡溼,陽盛則目不能閉合。
黃帝問:陰脈之氣獨行於五臟,而不執行於六腑,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回答說:脈氣的執行是沒有停息的,就象水的流動、日月的執行一樣,永不休止。所以陰脈執行於五臟,陽脈執行於六腑,如環無端、終而復始地執行著。其流溢的脈氣,在內灌溉五臟六腑,在外則濡潤肌表面板。
黃帝問:蹻脈有陰有陽,究竟哪條蹻脈相當於以前所說的一丈五尺的數值呢?
岐伯回答說:男子的數值,是指陽蹻,女子的數值,是指陰蹻,相當於脈度總數之內的,稱為經,不包括在內的,稱為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