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熱病

熱病原文

  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

  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入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热病三日,而气口静、人迎躁者,取之诸阳,五十九刺,以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以补其不足者。身热甚,阴阳皆静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则泄。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

  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

  热病七日八日,脉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脉代者,一日死。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热病七日八日,脉不躁,躁不散数,后看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热病先肤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苛轸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火者心也。

  热病先身涩倚而热,烦俛,干唇口溢,取之皮,以第一针,五十九;肤胀口干,寒汗出,索脉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溢干多饮,善惊,卧不起,取之肤肉,以第六针,五十九,目眦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热病面青,脑痛,手足躁,取之筋间,以第四针于四逆;筋躄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热病数惊,瘈瘲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热病不知所痛,耳聋,不能自收,口干,阳热甚,阴颇有寒者,热在髓,死不可治。

  热病头痛,颞□,脉痛,善衄,厥热病也,取之以第三针,视有余不足,寒热痔。

  热病,体重,肠中热,取之以第四针,于其俞,及下诸趾间,索气于胃胳(络)得气也。

  热病挟脐怎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取以第四针,针嗌里。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太甚,取内踝上横脉以止之。

  热病,已得汗而脉尚盛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

  去病,脉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脉盛躁,得汗静者,生。

  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二曰:泄而腹满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热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婴儿热而腹满者死;五曰:汗不出呕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烂,热不已者死;七曰:咳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热者死;九曰:热而痉者死。腰折,瘛瘲,齿噤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所谓五十九刺者,两手外内侧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间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头入发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项中一,凡六痏。巅上一,聪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柱二。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趾之端,去爪甲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心疝暴痛,取足太阴厥阴,尽刺去其血络。

  喉痹舌卷,口中干,烦心,心痛,臂内廉痛,不可及头,取手小指次指爪甲下,去端如韭叶。目中赤痛,从内眦始,取之阴跷。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腘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癃取之阴跷及三毛上及血络,出血

  男子如蛊,女子如怚,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也。

熱病譯文

  偏枯的症狀為半身不遂且疼痛,言語如常,神志清醒,這是病在分肉腠理之間,沒影響內臟的表現。治療可用大針刺之,病人氣虛則用補法,氣盛則用瀉法,這樣就可以恢復。痱病的症狀為身體不覺得疼痛,四肢運轉不靈,神志錯亂但不嚴重,說話聲音微弱但可以聽明白,病到這種程度還可以治療。病情加重到不能說話的程度,就無法救治了。如果病先發於陽分,然後入陰分,應當先取陽經刺治,後取陰經刺治,用淺刺取穴的方法。

  患熱病三日,病人氣口脈象平靜,人迎脈象躁亂的,治療可取用各陽經,在治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中選穴,用來瀉去病熱,使病人出汗,用補法充實陰經來補三陰的不足。病人身體熱得很厲害,而陰陽之脈象都平靜的,不可用針刺。如果還可以針刺,應儘快取穴針刺,即使病熱不隨汗而出,也會外洩。這裡所說的不可針刺的原因,是因為病人有死的徵兆。

  患熱病七、八天,病人脈口有動象,氣喘頭昏的,應儘快針治,汗就會自然流出。針刺應淺刺手大指問的穴位,即少商穴。

  患熱病七、八天,病人脈搏微弱細小,尿血,口乾,一天半後就會死亡。出現代脈(內氣枯竭之跡象)的病人,一天內就會死亡。熱病經刺治已經出汗,但脈象仍顯躁亂,氣喘而且身體重新發熱,這樣的病情就不要刺治了,氣喘嚴重的病人會死亡。

  患熱病七、八天,脈不躁動,即使躁動但沒有散象和數象,這種情況如果在往後的三日內能出汗的,可以救治。三日內不出汗的,第四天就會死亡。從患病起就沒出汗的病人,不要用針治。

  患熱病首先感到面板痛,鼻子不通氣就象塞上了東西的病人,治療可取表皮,用九針中的第一針鑱針,在治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中選刺。若鼻部生疹,應當用淺刺法刺肺腧穴,不能取心腧穴,因為心屬火,心火克肺金。

  患熱病首先感到面板燥澀不爽,身體無力且發熱,煩躁,口、唇、咽喉乾燥,治療應取血脈,用九針中的第一針鑱針,在治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中取穴。如果患熱病者面板髮脹,口乾,出冷汗,應刺心腧穴血脈,不能取腎腧穴,因為腎屬水,腎水克心火。

  熱病患者喉幹,飲水多,易受驚,臥床不起,治療應取膚肉,用九針中的第六針員利針,在治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中選穴。如果病人眼角呈青色,應刺脾腧穴肌肉,不能取肝腧穴,因為肝屬木,肝木克脾土。

  患熱病的人,臉青胸痛,手足躁動,治療應取筋間,用九針中第四針鋒針。如果病人筋拘攣,眼睛生臀看不清,應刺肝腧穴的筋間,不能刺肺腧穴,因為肺屬金,肺金克肝木。

  患熱病的人屢發驚悸,手足抽搐,狂躁,治療當取血,用九針中的第四針鋒針,急瀉熱邪。如果有癲病症狀,毛髮脫落,應刺心腧穴之血,不可刺腎腧穴,因為腎屬水,腎水克心火。

  患熱病的人身體沉重,骨節疼痛,耳聾,嗜睡,治療應取骨,用九針中的第四針鋒針,在治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中選穴。如果患者骨病而不思飲食,咬牙,雙耳發涼,應刺腎腧穴之骨,不可刺脾腧穴,因為脾屬土,脾土克腎水。

  患熱病者說不清哪痛,耳聾,四肢不能動,口乾,外熱嚴重,內熱也很盛,這是熱邪深入骨髓的表現,病人無法救治而死。患熱病者整個頭部疼痛,眼睛的脈絡抽搐,易流鼻血,這是厥熱病。治療應用九針中的第三針針,根據病症的虛實,用不同的針法。

  患熱病者身體沉重,腸中灼熱,治療應用九針中的第四針鋒針,在病人脾胃腧穴和手足指間取穴,也可刺胃經絡穴,這是為了得氣。患熱病者臍部兩側驟然疼痛,胸脅間滿悶,治療應取湧泉穴和陰陵泉穴,用九針中的第四針鋒針,刺咽喉部的廉泉穴。

  患熱病,汗將出,而脈象病症相合的病人,可取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穴,用瀉法可以去熱,用補法可以使汗出來,如果出汗過多,可刺踝上橫紋三陰交穴來止汗。

  患熱病者已出汗而脈象仍然躁盛的,這是陰脈虛弱已極的表現,病人會死的;患熱病者已出汗而脈象平靜,病人會活下去。患熱病者脈象仍盛躁卻不出汗,這是陽脈衰弱已極的表現,病人會死的;患熱病者脈象盛躁,出了汗,脈象就平靜,這種病人會活下去。

  熱病有九種是不可刺治的死症:一、不出汗,顴骨部發紅,呃逆的病人,死。二、雖下洩而腹部仍然嚴重脹滿的病人,死。三、目已不明仍發熱不退的病人,死。四、老人和嬰兒,發熱且腹部脹滿的,死。五、不出汗且吐血的病人,死。六、舌根腐爛,發熱不退的病人,死。七、咳嗽,鼻出血,不出汗,就是出汗而足部也不出汗的病人,死。八、熱邪深入骨髓的病人,死。九、發熱至痙攣的病人,死。發熱至痙攣就是指腰脊反張,手足抽搐,牙關緊閉,牙齒緊咬。凡以上這九種死症,不可刺治。

  所謂治療熱病的五十九個穴位,就是在兩手外側和內側各三穴,共十二穴;手五指間各有一穴,共八穴;腳也如此;頭部入髮際一寸中行督脈旁三分,左右各有三穴,共六穴;進一步再深入髮際三寸,兩邊各有五穴,共十穴;耳前後各一穴,口下一穴,項中一穴,共六穴;巔頂上一穴,囟會一穴,後髮際一穴,廉泉一穴,風池二穴,天柱二穴。

  胸中氣滿,喘息,治療可取足太陰經在足大趾之端距腳趾甲薤葉寬的隱白穴,寒症則留針,熱症則快速去針,待上逆之氣下降,喘息平定,就可止針。

  心疝病,突發疼痛,治療可取足太陰經、足厥陰經,針刺其血絡放血。

  喉痺病,舌卷難伸,口乾,心煩,心痛,手臂內側疼痛,手臂不能上舉到頭部,治療可取手無名指指甲下距頂端韭葉寬的關衝穴。

  眼紅疼痛,從內眼角開始,治療應取陰蹻脈的照海穴。

  風痙,身體反張,治療先取足太陽經的委中穴,刺淺表血絡出血。內中有寒,兼取足三里穴。

  小便不暢,治療可取陰蹻經脈及足厥陰經足大趾三毛上的穴位,刺這兩經血絡出血。

  男子如果患了蠱病,女子如果患了妊娠惡阻之病,身體腰脊懈怠無力,不思飲食,治療先取湧泉穴,刺之出血,再觀察腳面上血盛的絡脈,略微刺其出血。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