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在面板而發寒發熱,就會使面板不能挨著床蓆,毛髮乾枯,鼻孔乾燥,不出汗。治療應取足太陽經的絡穴,再用補法針刺手太陰經的經穴。邪在肌肉而發寒發熱,就會出現肌肉疼痛,毛髮乾枯而且嘴唇乾燥,不出汗等症狀。治療應取足太陽經在下肢的絡穴來祛除淤血,用補法補足太陰經來使病人出汗。
邪入於骨而發寒發熱,疼痛得寢食難安,出汗不止。如果患者牙齒尚未枯槁,可取足少陰經大腿內側的絡穴治療;如果患者牙齒已經枯槁,就是不可治療的死症。對骨厥症的診治也是這樣的。患骨痺的,周身關節不能自如活動而且疼痛,大汗淋漓,心中煩燥。治療應取三陰經的穴位,用補法。
身體受外傷且出血很多,又受了風寒,或是從高處墜落受傷,以致四肢肌肉萎縮無力,懶得活動,這種症狀稱為體惰。治療應取小腹肚臍下三結交穴。三結交穴就是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和任脈結交在臍下三寸的關元穴。患厥痺症,厥逆之氣上達腹部。治療應取陰經或陽經的絡穴,但要察明主要病症在何經,若在陽經則用瀉法,在陰經用補法。
頸側的動脈上的穴位叫人迎。人迎穴屬於足陽明經,在頸筋的前面。頸筋後面的穴位,屬於手陽明經,叫做扶突。再後的經脈是足少陽經,上面的穴位叫做天牖。再後的經脈是足太陽經,上面的穴位名叫天柱。腋下動脈是手太陰經,上面的穴位叫做天府。陽邪上逆而引起的頭痛、胸滿、呼吸不暢等症狀,治療應取人迎穴。突然失音,氣梗塞,治療可刺扶突穴和舌本出血。突然耳聾,經氣矇蔽,耳目不明,治療應取天牖穴。突然拘攣、癲癇、頭暈目眩、站不起來,治療應取天柱穴。突然口渴,內臟氣逆,肝肺兩經脈邪火相搏,導致血上溢,口鼻出血,治療應取天府穴。以上是頭部大牖五個腧穴所在位置和主治的病症。
手陽明經,上入顴骨而遍於齒齦的,有穴名叫大迎,下顎齲齒痛時,可取大迎穴治療。如果臂部惡寒就用補法,沒有惡寒的,用瀉法。足太陽經,上入頰而遍於齒齦的,有穴名叫角孫,上顎齲齒痛時,可取角孫穴治療,同時取在鼻與顴骨前的穴位。剛發病時,如果脈盛就用瀉法,脈虛就用補法。另一種說法是取鼻外側的禾窌、迎香穴。
足陽明經,有夾鼻兩側而行,入於面部的經脈,上有穴叫做懸顱。該經脈下行的屬口,上行的對著口角入眼睛深處,診視如有病變,就取懸顱穴治療,盛則瀉之,虛則補之,如果治療方法相反,就會加重病情。足太陽經有透過頸項而入腦部的,此穴直屬目本,名為眼系(即天柱穴),頭痛、眼病可以取之治療,穴在項中兩筋之間。足太陽經進入頭部後就分屬陰蹻和陽蹻二脈,陰陽兩脈相交,陽入於陰,陰出於陽,交匯於眼內角的睛明穴。陽氣盛就會瞠目,陰氣盛就會常常閉眼。
熱厥症的治療應取足太陰經、足少陰經,都要留針;寒厥症的治療應取足陽明經、足少陰經,在足部取穴,都要留針。舌頭難於收卷,口涎流出,內心煩悶,治療應取足少陰經穴。渾身發冷,上下顎象鼓一樣打顫,不出汗,腹脹,心中煩悶,治療應取手太陰經穴。針刺虛症,應刺營衛氣虛處,用補法;針刺實症,應刺營衛氣實處,用瀉法。
春季針刺,可取絡脈間的穴位;夏季針刺時,可取肌肉與面板間的穴位;秋季針刺時,可取手太陰經的穴位;冬季針刺,可取各個經穴。大凡四季的針刺,各有各的取穴範圍。取絡脈能治面板病,取肌肉面板間的穴位可治肌肉疼痛,取手太陰經可治筋脈病,取經穴可治骨髓、五臟的疾病。
人的身體有五個重要部位,即伏兔部、腓部、背部、五臟之腧穴部和頸項部。在這五個部位若發生癰疽,都可能致死。疾病從手臂開始發生的,應先取手陽明經、手太陰經的穴位治療,使其出汗;疾病從頭部開始發生的,應先取項部足太陽經的穴位治療,使其出汗;疾病從足脛部開始發生的,應先取足陽明經的穴位治療,使其出汗。針刺手太陰經穴可使汗出,針刺足陽明經穴也可使汗出,所以,取陰經穴而出汗多且不止的,可取陽經穴來止汗;取陽經穴而出汗多且不止的,可取陰經穴來止汗。針刺的危害在於已刺中病而不去針,這樣就會使精氣外洩;沒有刺中病就去針,這樣會導致邪氣凝聚。精氣外洩則病情加重且身體更加虛弱;邪氣凝聚,則生成癰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