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說:我聽你講解九針之學,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我還有弄不明白的地方。請問九針是怎樣產生的?各自因何而得名?
岐伯說:九針之“九”,是天地間的大數,數開始於一,而終止於九。所以九針的創制,第一種針是取法於天,第二種針是取法於地,第三種針是取法於人,第四種針是取法於四時,第五種針是取法於五音,第六種針是取法於六律,第七種針是取法於七星,第八種針是取法於八風,第九種針是取法於九野。
黃帝問:將針與九這個數相應,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聖人創立天地間的數目,是從一開始而遞增至九的,所以據此劃分了九野。九與九相乘,九九八十一,據此而創立了黃鐘的分數。以針與九數相應合,是同樣的道理。
一是比象於天,天屬陽,人的五臟,與天相應的是肺。肺在五臟六腑中位置居上,是臟腑的頂蓋。面板在最外層,內與肺臟相應合,是人的體表。所以,為治療生於面板的疾病而製作了第一種針——鑱針,這種針一定要針頭大,末端鋒利,使它不能深刺,以防因刺得過深而陽氣洩漏。
二是比象於地,人體與地土相應的是肉。所以,為治療生於肌肉的疾病而製作了第二種針——圓針,這種針針身一定要直,末端一定要圓,使它不能損傷肌肉,損傷了肌肉會導致陽氣衰竭。
三是比象於人,人賴以維持生命的,是不斷執行著的血脈。所以,為治療生於血脈的疾病而製作了第三種針——針,這種針針身一定要大,末端一定要圓,使它可以按揉脈絡而不致過深地陷進肌肉,以招來正氣而使邪氣單獨排出。
四是比象於四時,四季中的八方不正之風侵入於經絡之內,就會形成久治不愈的痼症。為治療這種疾病,所以製作了第四種針——鋒針,這種針針身要圓直,末端要鋒銳,使它可以瀉熱出血,痼疾得除。
五是比象於五音。五在從一到九的數列內,位置居中。在九宮的順序裡,一為冬至節所屬的北方葉蟄宮,九為夏至節所屬的南方上天宮,五為中央招搖宮,五既把陰寒的冬至與陽熱的夏至分開,也把北方子與南方午分開。人體與季候節令相應合,如果體內陰與陽乖違不和,寒熱相爭,兩氣相互搏擊,就會形成癰腫。為治療這種疾病,所以製作了第五種針——鈹針,這種針的尖端應如劍刃一般鋒利,可以用來破癰排膿。
六是比象於六律。律呂是調和陰陽四時的,律呂各六,合為十二,人的十二經脈同它相應。如果虛邪侵入於經絡,就會形成急性發作的痺症。所以,為治療這種疾病而製作了第六種針——圓利針,這種針一定要針尖如氂毛,圓而且銳利,針身略粗,以便用它來刺治因虛邪驟然侵入經絡而形成的痺症。
七是比象於七星,七星比合人的七竅。如外邪侵入經絡,並且留而不去,就會形成痛痺。所以,為治療這種疾病,製作了第七種針——毫針,要使針頭纖細銳利象蚊虻的嘴,進針要平穩而徐緩,而且要留針少時,使正氣藉此得以充實,經氣邪氣同時受到了針刺的影響,出針後要較長時間按住針孔,使正氣不致外洩。
八是比象於風,風從八方來,比合於人體股肱的八節。八個節氣的虛邪之風傷害人,侵入、留滯於骨縫、腰脊關節之間,就形成為深部的痺症。所以,為治療這種疾病,製作了第八種針——長針,這種針針身一定要長,末端一定要鋒利,可以用它來針刺深藏的邪氣,治癒為時已久的痺症。
九是比象於九野,九野比合於人身的關節面板。病邪勢盛放濫,如風如水,流溢於身,因不能透過某些大關節而壅塞滯留。所以:為治療這種疾病,製作了第九種針——大針,要使針尖象小破竹,鋒刃要略圓,用它來通利關節,使大氣流通來至,以去除壅滯的病邪。
黃帝問:各種針的長短,有一定分寸嗎?
岐伯說:第一種針叫鑱針,它仿效巾針的式樣,在距離針尖半寸處就陡然銳利起來,針長一寸六分,主治熱邪在頭身的病。第二種針叫圓針,它仿效絮針的式樣,針身圓直如筒,針尖橢圓如卵,長一寸六分,主治邪氣在分肉間的疾病。第三種針叫針,它仿效黍粒、穀粒的樣子,圓而微尖,針長三寸半,用以按脈取氣。第四種針叫鋒針,它仿效絮針的式樣,針身直圓,末端鋒利,長一寸六分,主要用於瀉熱出血。第五種針叫鈹針,它仿效劍的鋒刃,針寬二分半,針長四寸,主治癰腫大膿及寒熱兩氣相搏形成的疾病。第六種針叫圓利針,它仿效氂毛的樣子,針尖稍大,針身反小,使它可以深刺,針長一寸六分,主治癰症、痺症。第七種針叫毫針,它仿效毫毛的樣子,長一寸六分,主治病邪留滯經絡而形成的寒熱痛痺。第八種針叫長針,它仿效綦針的式樣,針長七寸,主治因病邪滯留深部而形成的遠年痺症。第九種針叫大針,它仿效鋒針,鋒刃微圓,針長四寸,主治大氣不能透過關節的疾病。針的形制已講解完畢,這就是九針大小長短的法式。
黃帝說:我想聽聽,人的形體是怎樣與九野相應的。
岐伯說:讓我來說說人的形體與九野相應的情況。左足與立春相應,其所值之日是戊寅、己丑二日。左脅與春分相應,其所值之日是乙卯日。左手與立夏相應,其所值之日是戊辰、己巳二日。胸膺、咽喉、頭部與夏至相應,其所值之日是丙午日。右手與立秋相應,其所值之日是戊申、己未二日。右脅與秋分相應,其所值之日是辛酉日。右足與立冬相應,其所值之日是戊戌、己亥二日。腰尻、前後二陰與冬至相應,其所值之日是壬子日。六腑及胸膈以下的肝、脾、腎三髒與中宮相應,其大禁日是太一所在之日及各戊、己日。要懂得八個節氣各當於什麼方位,知道它們與人體左右上下各部相應的情況。如患癰腫病而準備治療,不可在其所值之日進行針刺,這就是所謂天忌之日。
形體安閒而心志勞苦,病常生於經脈,治療這類病宜用艾灸針刺。形體勞苦而心志愉快,病常生於筋骨,治療這類病宜用溫熨引導法。形體安閒,心志也愉快,病常生於肌肉,治療這類病宜用針和砭石。形體勞苦,心志也勞苦,病常生於咽喉食道,治療這類病宜用甘藥。形體屢次遭受驚恐,經絡不能暢通,常患肢體麻木不仁病,治療這類病宜用按摩法及飲以藥酒。這就是所謂五種形志病。
五臟氣:心氣失調,常患噫氣症。肺氣失調,常患咳嗽症。肝氣失調,常患多語症。脾氣失調,常患吞酸症。腎氣失調,常患呵欠症。六腑氣:膽氣失調,容易發怒。胃氣失調,常表現為氣逆嘔吐。大腸小腸之氣失調,常表現為洩瀉。膀胱功能衰弱,表現為失禁遺尿。下焦之氣壅塞,水液聚積充溢,就形成水腫。
五味:五味各有其所喜歡的走向,酸味喜趨走入肝,辛味喜趨走入肺,苦味喜趨走入心,甘味喜趨走入脾,鹹味喜趨走入腎。這就是五味之所喜入。
五並:五臟的精氣相併,分別引發不同的疾病。精氣並於肝,就會多憂慮;精氣並於心,就會多喜笑;精氣並於肺,就會多悲傷;精氣並於腎,就會多驚恐;精氣並於脾,就會易覺飢餓。這就是五臟的精氣乘虛相併於各髒所引起的疾病。
五惡:肝厭惡風,心厭惡熱,肺厭惡寒,腎厭惡燥,脾厭惡溼。這就是五臟之氣的所惡。
五液:心臟主生汗液,肝臟主生淚液,肺臟主生涕液,腎臟主生唾液,脾臟主生涎液。這就是五液之所從生。
五勞:長時間看視就會傷血,長時間躺臥就會傷氣,長時間坐著就會傷肉,長時間站立就會傷骨,長時間行走就會傷筋。這就是五種長時勞累引發的疾病。
五走:酸味走向筋,辛味走向氣,苦味走向血,鹹味走向骨,甘味走向肉。這就是五味的走向。
五裁:病在筋,勿食酸味;病在氣,勿食辛味;病在骨,勿食鹹味,病在血,勿食苦味;病在肉,勿食甘味。如某味應當禁忌,即使對它有所偏好,很想食用,也不可多食,一定要自加節制。這就叫五裁。
五發:腎陰的病發生在骨髓,心陽的病發生在血脈,脾陰的病發生在肌肉,肝陽的病來源於冬,肺陰的病來源於夏。
五邪:病邪入於陽,就會發狂;病邪入於陰,就會形成血痺;病邪入於陽,與陽相搏,就會形成癲疾;病邪入於陰,與陰相搏,就會引起瘖啞;病邪由陽轉入於陰,病就平靜;病邪由陰轉入於陽,則病不穩定。
五藏:心臟藏神,肺臟藏魄,肝臟藏魂,脾臟藏意,腎臟藏精、藏志。
五主:心臟主管血脈,肺臟主管面板,肝臟主管筋膜,脾臟主管肌肉,腎臟主管骨髓。
手足陽明經多血多氣,手足太陽經多血少氣,手足少陽經多氣少血,手足太陰經多血少氣,手足厥陰經多血少氣,手足少陰經多氣少血。所以說,針刺陽明經可以出血出氣;針刺太陽經,主要是出血,也可瀉出其惡氣;針刺少陽經,主要是出氣,也可瀉出其惡血;針刺太陰經,主要是出血,也可瀉出其惡氣;針刺厥陰經,主要是出血,也可瀉出其惡氣;針刺少陰經,主要是出氣,也可瀉出其惡血。足陽明胃經與足太陰脾經為表裡,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為表裡,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陰腎經為表裡,這就是足三陰經與足三陽經的表裡關係。手陽明大腸經與手太陰肺經為表裡,手少陽三焦經與手厥陰心包絡經為表裡,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為表裡,這就是手三陰經與手三陽經的表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