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經脈

經脈原文

  雷公问于黄帝曰:‘禁脉’之言,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藏,外别六府,愿尽闻其道。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雷公曰:愿卒闻经脉之始也。黄帝曰: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胀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是动则病齿痛,颈肿。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鼻衄,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不用。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热肿,虚则寒栗不复。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喎,唇珍,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黄胁痛,臑臂内后廉痛厥,掌中热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是动则病:嗌痛,颔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博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乿;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脚皆痛,小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澼,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落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故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者,毛折者则毛先死。两笃丁死,火胜金也。

  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

  足太阴气絻者,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荣,则肌肉软;肌肉软,则舌萎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

  足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六经络,手阳明少阳之大络,起于五指间,上合肘中。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而经脉大盛。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

  雷公曰:何以知经脉之与络脉异也?黄帝曰: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雷公曰:细子无以明其然也。黄帝曰: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故诸刺络脉者,必刷其结上甚血者。虽无结,急取之以泻其邪而出其血。留之发为痹也。凡诊络脉,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暴黑者留久痹也。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其青短者,少气也。凡刺寒热者,皆多血络,必间日而一取之,血尽而止,乃调其虚实。其小而短者,少气,甚者,泻之则闷,闷甚则仆,不得言,闷则急坐之也。

  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宜入掌中,散入于鱼际。其病实则手锐掌热;虚则欠欬,小便遗数。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半,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属目系。其实则支膈,虚则不能言。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也。

  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头强。取之两筋间也。

  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实则节弛肘废;虚则生疣,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

  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实胇龋聋;虚则齿寒痹隔。取之所别也。

  手少阳之别,名曰外关。去腕二寸,外绕臂,注胸中合心主。病实则肘挛,虚则不收。取之所别也。

  足太阳之别,名曰飞扬。去踝七寸,别走少阴。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

  足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别走厥阴,下络足跗。实则厥,虚则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别也。

  足阳明之别,名曰丰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阴;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络头项,合诸经之气,下络喉嗌。其病气逆则喉痹卒喑。实则狂巅,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厥气上逆则霍乱,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

  足少阴之别,名曰大钟。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其别者,并经上走于心包下,外贯腰脊。具病气逆则烦闷,实则闭癃,虚则腰痛。取之所别者也。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经胫上睾,结于茎。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实则挺长,虚则暴痒。取之别也。

  任脉之别,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取之所别也。

  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膂,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挟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实则身尽痛,虚则百节尽皆纵。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异所别也。

經脈譯文

  雷公向黃帝問道:《禁服篇》曾說,針刺的道理,首先是經脈,揣度其執行的終始,瞭解其長短,以及內部與五臟的聯絡,外部和六腑的分別,希望詳盡地聽聽其中的道理。

  黃帝說:人的最初生成,先形成於精,由精發育而生成腦髓,以骨骼為支幹,以脈管藏血氣而養全身,以筋連串骨骼使之堅強,以肉為牆壁保護內臟,當面板堅韌時,毛髮就附著生長。五穀入於胃,化生出各種營養,脈道借之通行全身,血氣執行不息。

  雷公說:我想徹底地聽聽經脈最初生成的情況。

  黃帝說:根據經脈的變化,可以決斷死生,處理百病,調整虛實,這是不可不通曉的。肺手太陰經脈,從中焦腹部起始,下繞大腸,返回循著胃的上口賁門,上貫膈膜,入屬於肺,再由喉管橫走,至於腋下,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少陰和手厥陰之前,下達肘中,順著前臂內側上骨的下緣,入寸口,循著魚際,出拇指尖端。它的支脈,從手腕後,直出食指尖端內側,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由本經脈氣所發生的病變,肺部感覺脹滿,氣不宣暢,喘咳,缺盆裡面疼痛,甚者病人就會交叉雙手按著胸部,這叫臂厥。從本經所主之疾病來說,容易發生咳嗽,氣上逆而喘,口渴,心煩,胸滿,歸臂部的內側前緣作痛,手雖厥冷,而掌心發燒。本經氣盛有餘,會出現肩背疼痛,如感冒風寒,為自汗出的中風症,小便次數多而尿量減少。如果氣虛不足,也會出現肩背疼痛,怕冷,氣短呼吸急促,小便變色。象這些病症,邪氣盛就用瀉法,正氣虛就用補法,屬熱的就用疾刺法,屬寒的就用留針法,脈虛下陷的就用灸法。對於那些不實不虛的病症,就從本經取治。所謂盛,是指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所謂虛,是指寸口脈反小於人迎脈。

  大腸手陽明經脈,起於食指尖端,沿著食指上側,透過合谷穴拇指、食指歧骨之間,上入腕上兩筋中間的凹陷處,沿前臂上方,至肘外側,再沿上臂外側前緣,上肩,出肩端的前緣,上出於肩胛上,與諸陽經相會於柱骨大椎穴上。向下入缺盆,聯絡肺臟,下貫膈膜,會屬於大腸。它的支脈,從缺盆上走頸部,貫通頰部,下入齒齦,迴轉繞至上唇,左右兩脈交會於人中,左脈向右,右脈向左,上行挾於鼻孔兩側,與足陽明胃經相接。由本經脈氣所發生的病變,會出現牙齒痛、頸部腫等症狀。本經脈主津液所發生的病變,眼睛發黃、口中發乾,鼻流清涕或出血,喉頭腫痛,肩前與上臂作痛,食指疼痛而不能動。本經氣盛有餘的,在經脈所過處發熱而腫;本經氣虛而不足的,會出現發寒戰慄,難以恢復溫暖。象這樣的病症,實症就用瀉法,虛症就用補法,熱症用疾刺法,寒症用留針法,脈虛下陷的用灸法,對不實不虛之症,就從本經取治。所謂盛(實症),是指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所謂虛(虛症),是指人迎脈反比寸口脈小。

  胃足陽明經脈,起於鼻孔兩旁的迎香穴,由此而上,左右相交於頰中,旁入足太陽經脈,向下沿著鼻的外側,入上齒縫中,復出環繞口唇,下交於承漿穴,退回沿腮下後方,出大迎穴,沿頰車穴,上至耳前,透過客主人穴、沿髮際,到達額顱。它的支脈,從大迎穴之前,向下走至人迎穴,沿喉嚨入缺盆,下貫膈膜,入屬於胃腑,與脾臟相聯絡。其直行的脈,從缺盆下行於乳房的內側,再向下挾臍而入於毛際兩旁的氣街中。又一支脈,起於胃的下口,下循腹裡,到氣街前與直行的經脈相合,再由此下行至髀關穴,過伏兔,下至膝蓋,沿脛骨前外側,下至足背,入中趾內側。另一支脈,從膝下三寸處分別而行,下至足中趾外側。又一支脈,從足背進入足大趾,直出大趾尖端,與足太陰脾經相接。由本經脈氣所發生的病變,會感到發冷戰抖,好呻吟,打呵欠,額部暗黑,病發時惡見人與火光,聽到木的聲音就會害怕,心跳不安,關門閉窗獨住屋內,若病發劇烈時,就會登高歌呼,脫衣亂跑,並且有腹脹腸鳴等症狀,這叫做骭厥。由本經主血所發生的病變,就會發狂、瘧疾,溫熱過甚,自汗出,鼻流清涕或出血,口角歪斜,口唇生瘡,頸腫喉痺,臍以上腹部腫脹,膝蓋腫痛,沿側胸乳部、氣街、大腿前緣、伏兔、足脛外側、足背等處都發痛,足中趾不能屈伸。本經氣盛有餘的實症,身前胸腹部發熱,若氣盛有餘於胃,消化快,容易飢,小便色黃。本經氣虛不足的虛症,身前胸腹部發冷,胃中有寒,發生脹滿。象這些病症,實症就用瀉法,虛症就用補法,熱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針法,脈虛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病症就從本經取治。所謂氣盛的實症,是指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三倍。所謂虛症,是指人迎脈反小於寸口脈。

  脾足太陰經脈,起於足大趾的尖端,沿著大趾內側赤白肉分界處,經過大趾後的核骨,上行於內踝的前方,再上行於小腿肚的內側,沿脛骨後方,與厥陰肝經交叉出於其前,上行膝股內側的前緣,直達腹內,入屬脾臟,連絡胃腑,上過膈膜,挾行咽喉,連於舌根,散於舌下。它的支脈,又從胃腑分別而行,注於心中,與手少陰心經相接。由本經脈氣所發生的病變,就會發生舌根強硬,食即嘔吐,胃脘疼痛,腹內發脹,常常噯氣。若大便或矢氣以後,覺得非常輕快。但是身體都感覺沉重。凡本髒所發生的病症,舌根疼痛,身體不能動搖,食不下,心煩不安,心下痛得厲害,大便溏洩、痢疾、或小便不通、黃疸,不能安睡,勉強站立,股膝部內側發腫以至厥冷,足大趾不能活動。象這些病症,實症就用瀉法,虛症就用補法,熱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針法,脈虛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就從本經取治。所說的本經實症,是指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三倍;本經的虛症,是指寸口脈反比人迎脈小。

  心手少陰經脈,起於心髒中,出屬於心的脈絡,下過隔膜,聯絡小腸。它的支脈,從心繫上行,挾於咽喉,聯絡到目系。另一直行的經脈,又從心繫上行肺部,向下橫出腋下,沿上臂內側的後緣,到達掌後小指側高骨的尖端,進入掌內後側,沿著小指的內側至指端,與手太陽經相接。由本經所發生的病變,就會出現喉嚨發乾,心痛,口渴想喝水,這叫做臂厥。本經主心臟所發生的疾病,有眼睛發黃,脅痛,上臂和下臂內側後緣疼痛、厥冷、掌心熱痛等症狀。象這些病,實症就用瀉法,虛症就用補法,熱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針法,脈虛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就從本經取治。所說的本經實症,是指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本經的虛症,是指寸口脈反比人迎脈小。

  小腸手太陽經脈,起於手小指的尖端,沿手外側,上入腕部,過銳骨直上,沿前臂骨下緣,出肘側兩骨之間,再上行,沿上臂外側後緣,出肩後骨縫,繞行肩胛,左右交於肩上、下入於缺盆,聯絡心臟,再沿咽部下行穿過橫膈膜,到達胃部,再向下入屬小腸本腑。它的支脈,從缺盆沿頸上抵頰部,至眼外角,回入耳中。又一支脈,從頰部別走眼眶下,至鼻,再至眼內角,斜行而絡於顴骨部,與足太陽經相接。由本經脈氣所發生的病變,就會出現咽喉痛疼,下頦發腫,不能回顧,肩痛如拔,臂痛如折等症狀。本經主液體所發生的疾病,如耳聾、目黃,頰頷腫,沿頸、肩、肘、臂等部的外側後緣發痛。象這些病症,實症就用瀉法,虛症就用補法,熱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針法,脈虛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就從本經取治。所說的本經實症,是指人迎脈比寸口脈大兩倍;本經的虛症,是指人迎脈反比寸口脈小。

  膀胱足太陽經脈,起於眼內角,向上行於額部,交會於頭頂之上。它的支脈,從頭頂至耳上角。它的直行經脈,從頭頂入絡於腦,復從腦後下行項後,沿肩髒內側,挾脊柱的兩旁直達腰中,沿膂肉深入,聯絡腎臟,入屬於膀胱本腑。其另一支脈,從腰中會於後陰,透過臀部,直入膝膕窩中。又一支脈,從左右肩髆內側,另向下行,穿過脊肉,經過髀樞,沿髀外側後緣,向下行,與前一支脈會合於膝膕窩中,由此再向下透過小腿肚,出外踝骨的後邊,沿著京骨,至小趾尖端外側,交於小趾之下,與足少陰經脈相接。由本經脈氣所發生的病變,會發生邪氣上衝而造成腦後眉骨間疼痛,嚴重時眼珠好象要脫出,脖子象受到拉拽,脊部痛,腰似折斷,大腿不能屈伸,膝膕窩象被結紮,腿肚痛似撕裂,這叫踝厥。本經主筋所發生的病症,如痔瘡、瘧疾、狂病。癲病,頭、顖和頸部疼痛,眼睛發黃,流淚,鼻流清涕或出血,項、背、腰、尻、膕、腨、腳等部都發生疼痛,足小趾也不能動彈。象這些病症,實症就用瀉法,虛症就用補法,熱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針法,脈虛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就從本經取治。所說的本經實症,是指人迎脈比寸口脈大兩倍;本經虛症,是指人迎脈比寸口脈小。

  腎足少陰的經脈,起於足小趾的下面,斜走足心,出於然骨之下,沿著內踝的後面,轉入足跟,由此上行小腿肚內側,出膕內側,上行股內側後緣,貫脊而入屬於腎臟,與膀胱聯絡。它直行的經脈,從腎上連肝貫膈,進入肺臟,沿著喉嚨,歸結於舌根。它的支脈,從肺出來,聯絡心臟,再注於胸中,與手厥陰心包絡經相接。由本經脈氣所發生的病變,就會出現飢不欲食,面色黑瘦如漆柴,咳唾帶血,喘息有聲,煩躁不安,坐下就想起來,視物不清,心中動盪不安,狀若飢餓,氣虛的多恐懼,心慌跳動,好象有人要來捕捉他,這叫做骨厥。本經主腎臟所發生的病症,口熱,舌幹,咽腫,氣上逆,喉嚨乾燥而疼痛,心中煩躁而痛,黃疸、痢疾,脊股內側後面疼痛,足部無力,厥冷,嗜睡,足心熱痛。象這些病症,實症就用瀉法,虛症就用補法,熱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針法,不實不虛的就從本經取治。使用灸法時,應該勉強吃生肉,寬緩衣帶,散披頭髮,手扶大杖,足穿重履,緩步而行。所說的本經實症,是指寸口脈比人迎脈大兩倍;本經虛症,是指寸口脈反比人迎脈小。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經脈,起於胸中,出屬於心包絡,向下穿過膈膜,依次聯絡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脈,循行胸中,橫出脅下,當腋縫下三寸處上行至腋窩,再沿上臂內側,行於手太陰肺經和手少陰心經的中間,入肘中,下循臂,行於掌後兩筋之間,入掌中,沿中指直達指尖。又一支脈,從掌中別出,沿無名指直達指尖,與手少陽三焦經相接。由本經脈氣所發生的病變,就會出現手心發熱臂肘拘攣,腋下腫脹,嚴重時則胸脅滿悶,心動不安,面赤,目黃。本經心主脈所生的病症,有心煩、心痛、掌心發熱等。象這些病症,實症就用瀉法,虛症就用補法,熱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針法,脈氣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就從本經取治。所說的本經實症,是指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本經虛症,是指寸口脈反小於人迎脈。

  三焦手少陽經脈,起於無名指的尖端,上行出次指之間,沿著手背,出前臂外側兩骨的中間,向上穿過肘,沿上臂外側上肩,而交出足少陽膽經之後,入缺盆,分佈於膻中,散絡於心包,下過膈膜,依序屬於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脈,從膻中上出缺盆,上走頸項,夾耳後,直上出耳上角,由此曲而下行額部,到眼眶下。另一支脈,從耳後入耳中,再出走耳前,經過客主人穴的前方,與前支脈會於頰部,至眼外角,與足少陽膽經相接。由本經脈氣所發生的病變,會出現耳聾,喉嚨腫痛。本經主氣所生的病症,有汗出、眼外角痛、頰痛,耳後、肩、臑、肘、臂的外側都痛,無名指不能活動。象這些病,實症就用瀉法,虛症就用補法,熱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針法,脈虛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就從本經取治。本經的實症,是指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本經的虛症,是指人迎脈反小於寸口脈。

  膽足少陽經脈,起於眼外角,上行至額角,向下繞到耳後,沿頸走手少陽三焦經的前面,至肩上,又交叉到手少陽三焦經的後面,入缺盆。它的支脈,從耳後入耳內,出於耳前,至眼外角的後方。又一支脈,從眼外角下行至大迎穴,與手少陽三焦經相合,至眼眶下,向頰車,下頸,與前一支脈合於缺盆,再由此下行胸中,透過膈膜,聯絡肝臟,入屬膽腑,沿著脅裡,出少腹兩側的氣街,繞過陰毛際,橫入髀厭中。其直行的經脈,從缺盆下腋,沿著胸部過季脅,與前支脈會合於髀厭中,再下沿大腿外側,下行至膝外緣,下走外輔骨的前方,直下至外踝上方的腓骨凹陷處,出於踝前,沿著足背,出足小趾與第四趾之間。另一支脈,由足揹走向大趾之間,沿著大趾的骨縫,至大趾尖端,再回走穿過爪甲,出三毛,與足厥陰肝經相接。由本經脈氣所發生的病變,就會感到口苦,時常嘆氣,心脅作痛,身體不能轉動,重者面有塵色,全身肌膚失去了潤澤,足外側發熱,這叫做陽厥。本經主骨所生的病症,有頭痛、下頷痛、眼外角痛、缺盆中腫痛、腋下腫、馬刀俠癭、自汗出、寒戰、瘧疾,胸、脅、肋、髀、膝以至脛骨、絕骨、外踝前以及諸關節都痛,足第四趾不能活動。象這些病,實症就用瀉法,虛症就用補法,熱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針法,脈虛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實不虛的就從本經取治。本經的實症,是指人迎脈比寸口脈大一倍;本經的虛症,是指人迎脈反比寸口脈小。

  肝足厥陰經脈,起於足大趾叢毛上的大敦穴,沿著足背上側,至內踝前一寸處,向上至踝骨上八寸處,交叉於足太陰脾經的後方,上膝彎內緣,沿陰股,入陰毛中,環繞陰器二週,至小腹,夾行於胃部,上行屬肝,下絡於膽,再上透過膈膜,散佈於脅肋,從喉嚨的後側,入喉嚨的上孔,聯絡眼球深處的脈絡,再上出額部,與督脈會合於頭頂中央之百會穴。它的支脈,從眼球深處脈絡,向下行於頰部內側,環繞口唇之內。另一支脈,又從肝臟透過膈膜,上注於肺臟,與手太陰肺經相接。由本經脈氣所發生的病變,會出現腰痛,不能俯仰,男人陰囊腫大,女人少腹部腫脹,病重的咽喉發乾,面上如塵,脫去光澤。本經主肝臟所發生的病症,有胸滿、嘔逆、飧洩、狐疝、遺尿、小便不通等。象這些病,實症就用瀉法,虛症就用補法,熱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針法,不實不虛的就從本經取治。本經的實症,是指寸口脈比人迎脈大一倍;本經的虛症,是指寸口脈反比人迎脈小。

  手太陰肺經的脈氣竭絕,皮毛就會焦枯。手太陰肺是能夠行氣柔和皮毛的。所以,氣行不暢,就會使皮毛焦枯;皮毛焦枯,就表明津液耗損;津液耗損,就會傷及肌表;肌表受傷,就會使皮枯毛落;毛髮脫落,就是肺經脈氣先死的徵象。因為肺在五行屬金,丙丁屬火,火能勝金,所以肺病在丙日危篤,在丁日死亡。

  手少陰心經的脈氣竭絕,脈道就會不通;脈道不通,血液就不能周流;血不周流,面色就無光澤;面色無光澤,就是血脈先死的徵象。所以,心病危篤於壬日,死亡於癸日,因為心在五行屬火,壬癸屬水,水能勝火。

  足太陰脾經的脈氣竭絕,那經脈就不能滋養肌肉。唇舌是肌肉的根本,經脈不能滋養肌肉,肌肉就不滑潤;肌肉不滑潤,人中部就會腫滿;人中腫滿,就會出現口唇外翻;口唇外翻,就是肌肉先死的徵象。所以,脾病危篤於甲日,死亡於乙日,因為脾在五行屬土,甲乙屬木,木能勝土。

  足少陰腎經的脈氣竭絕,就會骨枯。因為足少陰是冬脈(即腎脈),它伏行深部濡養骨髓,所以如果骨髓得不到腎氣的濡養,肌肉就不能貼附於骨骼了。骨肉不能相結,肌肉就會軟縮;肌肉軟縮,牙齒就顯得長而枯燥,頭髮沒有光澤;頭髮沒有光澤,就是骨已先死的徵象。所以,腎病、骨病一般戊日危篤,己日死亡,因為腎在五行屬水,戊己屬土,土能勝水。

  足厥陰肝經的脈氣竭絕,就會使筋拘急痙攣。因為足厥陰經是屬於肝臟的脈,肝臟外合於筋,而各經筋又聚於陰器,向上聯絡到舌根,所以,如果肝臟不能營養於筋,就會出現筋縮攣急;筋縮攣急,就會牽引舌卷與睪丸上縮。舌卷與睪丸上縮,就是筋已先死的徵象。所以,肝病一般危篤於庚日,死亡於辛日,因為肝在五行屬木,庚辛屬金,金能勝木。

  如果五臟陰經脈氣全都竭絕,就會出現目系轉動,目系轉動就會覺得眼暈。眼暈就是五志先死的徵象。五志既已先絕,那形體一天半就必然死亡了。如果六腑陽經的脈氣全都竭絕,就會出現陰陽分離。陰陽分離,則腠理不固,精氣外洩,絕汗必然流出。凡出現這種情況的,必是朝發夕死,夕發朝死。

  十二經脈,都隱伏在體內而行於分肉之間,很深,在體表看不到。所能看到的,只是足太陰睥經在經過內踝時無所隱蔽的緣故。諸脈在淺表而常可見到的,都是絡脈。在手足六經絡脈中,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的大絡,分別起於五指之間,上合於肘中。飲酒的人,其酒氣隨衛氣行於面板,先充於絡脈,使絡脈滿盛。這樣,衛氣均平,營氣滿盛,經脈也就大盛了。人的經脈猝然充盛,都是邪氣侵襲於內,留在經脈本末裡,聚集不動,可以化熱。如果浮絡不堅實,就是有病邪侵入,經氣虛空,不與一般無邪之脈相同,由此即可知道哪條經脈發生了病變。

  雷公問:怎樣才能知道經脈與絡脈的不同呢?

  黃帝說:經脈在一般情況下是看不到的。它的虛實情況,可從氣口切脈診察瞭解到。那些浮現在外可以看到的脈都是絡脈。

  雷公說:我還是不明白。

  黃帝說:所有絡脈,都不能經過大關節之間,而行於經脈所不到之處,出入流注,再結合皮部的浮絡,共同會合而顯現於外。所以在刺諸絡脈時,一定要刺在它聚結的地方。病重的,雖然皮有淤血聚結,也應急刺,以瀉其病邪,而放出淤血,如果淤血留在了裡面,就能成為痺症。大凡診視絡脈的病變,如果脈色青,就是有寒邪鬱積並有疼痛;如果脈色赤,就是有熱。胃裡有寒,手魚部的絡脈多呈青色;胃裡有熱,魚際的絡脈則呈現赤色。魚際的絡脈如呈黑色,就是邪留日久的痺病。如果有赤有黑又有青色的,是寒熱錯雜的病變。如果色青而短,為氣弱的徵象。凡是針刺胃中寒熱的病變,都是多刺血絡,一定要隔日一刺,淤血瀉完即止針,然後再察明病症的虛實,如絡脈色青而短的,是氣少,過用瀉法就會使患者心中煩亂,甚至跌倒,不能說話。如出現這種心煩的情況,要趕快扶起靜坐,以防跌倒。

  手太陰肺經的別出絡脈,名叫列缺。起於腕上分肉之間,與手太陰經脈並行,直入掌中,散佈於魚際。本絡脈如發生病變,屬實的,銳骨和手掌會發熱;屬虛的,就會張口哈欠,小便不禁或頻數。治療時,應取腕後一寸半的列缺穴。本絡即從此別走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陰心經的別出絡脈,名叫通裡,起於腕後內側一寸陷中,別出.上行,循著本經經脈入於咽中,繫於舌根,聯於目系。如本絡脈發生病變,屬實的,就會使心膈間支撐不舒;屬虛的,就會不能說話。治療時,應取腕後一寸的通裡穴。本絡由此別走手太陽小腸經。

  手厥陰心包絡經的別出絡脈,名叫內關,在腕後內側二寸處,別出於兩筋中間,循本經上行,繫於心包絡。如本絡脈發生病變,屬於心繫的實症,就會心痛;屬於虛症,就會心煩。在治療時應取腕上二寸兩筋中間的內關穴。

  手太陽小腸經的別出絡脈,名叫支正,起於腕上五寸,向內注於手少陰心經;其別出的,上走肘部,再上行絡於肩髃。如本絡脈發生病變,屬於實的,就會筋力鬆弛,肘部拘攣;屬於虛的,就會出現贅疣,小的就象指間痂疥那樣。治療時,應取本經別出的支正穴。

  手陽明大腸經的別出絡脈,名叫偏歷。在腕上三寸處,別出走入手太陰經;它的別出之脈,上行於臂,乘肩髃,上曲頰,偏絡於齒根;另一別出之脈,入耳中,與手太陽、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四脈會合。如本絡脈發生病變,屬實的,會出現齲齒、耳聾;屬虛的,會出現牙齒髮冷,膈間閉塞。治療時,可取本經別出的偏歷穴。

  手少陽三焦經的別出絡脈,名叫外關,在腕後二寸處,向外繞行於臂部,注入胸中,與心包絡經相合。如本絡脈發生病變,屬實的,會出現肘節拘攣;屬虛的,會出現肘節弛緩不收。治療時,可取本經別出的外關穴。

  足太陽膀胱經的別出絡脈,名叫飛揚。在足外踝上七寸處,別走足少陰腎經的經絡。如本絡脈發生病變,屬實的,會出現鼻塞不通,頭背部疼痛;屬虛的,會出現鼻流清涕或鼻出血。治療時,可取本經別出的飛揚穴。

  足少陽膽經的別出絡脈,名叫光明。在外踝上五寸,別走足厥陰肝經的經絡,並經下行繞絡於足背。如本絡脈發生病變,屬實的,會出現厥逆;屬虛的,會難以行走,坐不能起。治療時,可取本經別出的光明穴。

  足陽明胃經的別出絡脈,名叫豐隆。在外踝上八寸,別走足太陰脾經的經絡;它的別出之脈,沿著脛骨外緣,上行絡於頭部,會合諸經之氣於缺盆中,向下絡於喉咽。如本絡脈發生病變,氣向上逆,會出現喉中腫閉和突然音啞。屬實的,就會癲狂;屬虛的,就會足緩不收,脛部肌肉枯萎。治療時,可取本經別出的豐隆穴。

  足太陰脾經的別出絡脈,名叫公孫。在足大趾本節後一寸處,別走足陽明胃經的經絡;它的別行之脈,上行入腹絡於腸胃。如本絡脈發生病變,厥氣上逆至於腸胃,必然發生霍亂。屬實的,會出現腹中痛如刀切;屬虛的,會出現腹脹如鼓。治療時,應取本經別出的公孫穴。

  足少陰腎經的別出絡脈,名叫大鐘。在足內踝後繞足跟,別走入於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絡;它的別出絡脈,與本經並行,上走於心包之下,再下行貫通腰脊。如本絡脈發生病變,就會出現氣逆煩悶,屬實的,會小便不通;屬虛的,會腰痛。治療時,可取本經別出的大鐘穴。

  足厥陰肝經的別出絡脈,名叫蠡溝。在內踝上五寸處,別走足少陽膽經的經絡;它的別行經脈,沿本經上至睪丸,歸於陰莖。如本絡脈發生病變,邪氣上逆,就會出現睪丸腫大並突發疝氣暴痛;屬實的,陰莖挺直而長;屬虛的,陰部奇癢。治療時,可取本經別出的蠡溝穴。

  任脈的別出絡脈,名叫尾翳,由此別出下行,散於腹部。如本絡脈發生病變,屬實的腹皮痛,屬虛的穀道搔癢。治療時,可取本經別出的尾翳穴。

  督脈的別出絡脈,名叫長強,挾脊上行至項,散於頭上,向下行於肩胛左右,別走足太陰膀胱經的經絡,入貫於脊柱兩旁。如本絡脈發生病變,屬實的,脊柱強直,不能俯仰;屬虛的,頭部沉重。治療時,可取本經別出的長強穴。

  脾之大絡,名叫大包,從淵腋下三寸別出而散佈於胸脅。如本絡脈發生病變,屬實的,全身都感覺疼痛;屬虛的,全身關節弛緩無力。這支絡脈能包羅諸絡脈之血。治療時,可取本經別出的大包穴。

  以上這十五絡脈,邪氣盛實則血液充滿脈中明顯易見,正氣虛則絡脈必陷下而看不見,應當上下仔細尋求,由於每人的經脈不同,絡脈也一定有所差異。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