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海論

海論原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余闻刺法于夫子,夫子之所言,不离于营、卫、血、气、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夫子乃合之于四海乎?歧伯答曰:人亦有四海、十二经水。经水者,皆注于海;海有东、西、南、北、命曰:″四海″。

  黄帝曰:以人应之(四海),奈何?歧伯曰: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榖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黄帝曰:远乎哉!夫子之合天地四海也,愿闻应之奈何?歧伯答曰:必先明知阴阳、表里、荥输所在,四海定矣!

  黄帝曰:定之奈何?歧伯曰:胃者,水榖之海也,其输上在气冲,下至三里;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输上在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在风府。

  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歧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

  黄帝曰:四海之逆顺奈何?歧伯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水榖之海,有余则腹满;水榖之海,不足则饥,不受榖食;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曰:余已闻逆与顺矣!调之奈何?歧伯曰:审守其输,而调其虚实,无犯其害,顺者得复,逆者必败。黄帝曰:善!

海論譯文

  黃帝問岐伯道:我聽先生講過針刺之法,先生所講的都離不開營衛氣血。人體十二條經脈,在內連線臟腑,在外網路般連線四肢關節,先生能將十二經脈與四海配合起來嗎?

  岐伯答道:人體也有四海、十二經水。自然界的經水都流注到海里,海有東西南北,所以稱為四海。

  黃帝問:怎麼用人體來和四海相對應呢?

  岐伯說:人身有髓海、血海、氣海和水穀之海,這四海與自然界的四海相對應。

  黃帝說:先生將人體與天地間的四海配合起來,這個見解真深遠啊!我想要了解它們是怎樣相對應的?

  岐伯說:一定要先知曉經脈的陰陽表裡以及滎腧所在,才可以確定人體的四海。

  黃帝問:如何確定呢?

  岐伯說:胃是水穀之海,它的輸注穴上在氣衝穴,下在足三里穴。衝脈是十二經之海,即血海,它的輸注穴上在大杼穴,下在上下巨虛穴。膻中是氣海,它的輸注穴上在頸椎上下的啞門穴和大椎穴,前在人迎穴。腦是髓海,它的輸注穴上在腦蓋骨頂的百會穴,下在風府穴。

  黃帝問:人身四海,什麼狀態有利,什麼狀態有害?什麼狀態生機旺盛,什麼狀態生機衰敗?

  岐伯說:順應自然規律就會生機旺盛,違背自然規律就會生機衰敗;懂得順應自然規律而調養就有利身體,不懂得順應自然規律而調養就會有害身體。

  黃帝說:人體四海的順逆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岐伯說:氣海有餘,邪氣勝過真氣,就會出現胸中氣滿,呼吸急促,面色赤紅;氣海不足,就會出現氣短,無力說話。血海有餘,就會經常自覺身形壅滿碩大,鬱悶不舒時不知有什麼病;血海不足,也會經常想象身體變小,心情不好,也不知有什麼病。水穀之海有餘,就會腹部脹滿;水穀之海不足,就會出現雖然飢餓也不想吃東西的症狀。髓海有餘,就會覺得身體輕勁有力,超過自身的極限;髓海不足,就會頭昏似旋轉,耳鳴,小腿發酸,眩暈,眼睛看不見東西,全身懈怠無力,嗜睡。

  黃帝說:我已知道了四海順逆的表現,那麼,怎樣調治呢?

  岐伯說:詳盡掌握與四海相連的上下腧穴的作用來調理它們的虛實,不犯虛實的禁忌。能夠順應這個原則的,病人就可恢復健康;違背這個原則的,病人就會每況愈下。

  黃帝說:講得好。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