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五癃津液別

五癃津液別原文

  黄帝问于歧伯曰:水榖入于口,输于肠胃,其液别为五:天寒衣薄则为溺与气,天热衣厚则为汗,悲哀气并则为泣,中热胃缓则为唾,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生?愿闻其道?

  歧伯曰:水榖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沬则为痛;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五脏六府,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故五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欬而泣矣!

  中热则胃中消榖,消榖则虫上下作,肠胃充郭,故胃缓,胃缓则气逆,故唾出。五津之榖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阴阳气道不通,四海塞闭,三焦不写,津液不化、水榖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此津液五别之逆顺也。

五癃津液別譯文

  黃帝問岐伯說:水谷從口而入,輸送到腸胃裡,生成的津液分為五種,如果天寒,穿衣又薄則化為尿和氣;天氣炎熱,穿衣又多則化為汗液;如果悲哀氣合,則化為眼淚;中焦熱,胃氣弛緩則化為唾液。邪氣內犯,則正氣因之閉塞而不執行,正氣不行則生成水脹之病。我知道這些現象,但不知這些現象是如何生成的。我想要了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說:水谷都是從口而入,有五味。五味分別注入四海,由水谷化成的津液也各行其道。因此,上焦輸出衛氣,用來溫養肌肉,充養面板,這就是津;其留而不行的是液。天入暑,穿衣厚,就會使腠理張開,所以汗就流出來。寒氣留在分肉之間,聚津液成沫就會疼痛。天寒就會使腠理閉合,氣澀而不從汗孔排出,水液下流入膀胱,就變成尿與氣。

  在五臟六腑中,心是主宰,耳主聽覺,眼主視覺,肺象丞相那樣起輔佐作用,肝象將軍一樣起抵禦外侵的作用,脾起衛護作用,腎主骨向外支撐形體。所以,五臟六腑的津液都向上滲入眼睛。心裡悲傷,就舍使五臟六腑之氣都並於心中,引起連心的脈絡急緊,連心的脈絡急緊就會使肺上抬,肺上抬就會使津液上溢。心之脈絡急緊,而肺不能常久上抬,忽上忽下,因此引起咳嗽而且流眼淚。

  中焦有熱,就會使胃中谷物消化過快,穀物消化後,則腸中的寄生蟲就會上下蠕動,而蟲子蠕動糾纏就會使腸梗滿,因此導致胃運動緩慢,胃運動緩慢就會使氣上逆,因而唾液向上排出。

  五穀所生成的津液,匯合而成為脂膏,內滲入骨空中,向上可滋補腦髓,向下流入陰竅。如果陰陽不調,就會使津液溢位而向下流入陰竅,供應腦髓的津液就會減少且下流。房事過度就會使身體虛弱,體虛則腰背痛且小腿痠軟無力。如果陰陽氣道不通暢,就會使人體四海閉塞,三焦不能輸瀉,津液不能化生,此時水谷都留在腸胃之中,最後入於大腸,留在下焦,不能滲入膀胱,這樣就會導致下焦充脹,若是水液充溢就會成為水脹。這就是五種津液執行的順逆情況。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