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zhōng hé jié | 注音 | ㄓㄨㄥ ㄏㄜˊ ㄐㄧㄝ ˊ |
首字母 | zhj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適中、平衡、調和、調節、調整、平穩、均衡、折中、和諧、平和 | ||
反義詞 | 偏頗、不合適、不協調、不平衡、不調和、不和諧、不平和、不均衡、不穩定、不折中 | ||
基本解釋 | 1.唐德宗貞元五年,下詔廢除正月晦日之節,以二月初一為中和節。是日民間以青囊盛百穀瓜果種互相贈送,稱為獻生子。里閭釀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豐年。百官進農書,表示務本。見《新唐書.李泌傳》。 |
中和節,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日期是農曆二月初二,不過當時的日期是在農曆正月初一,隨著歷史的演化,改為二月初二。該節始於唐德宗李適貞元五年(789)。由於農曆二月初二是“龍抬頭”(又稱春龍節、青龍節),所以中國民間常常將中和節與龍抬頭混為一個節日。寓意春天的開始,萬物復甦,雨水天氣也將增多。中和節起源於原始社會祭祀神靈的活動,在民間有祭春龍等習俗,飲食常以“龍”字命名。
中和節,唐德宗時確立為“三令節”之一(與正月初九、三月上巳並稱),節俗為食“太陽糕”(近似年糕),各家焚帛。2011年05月23日,中和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