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tài hé diàn | 注音 | ㄊㄞˋ ㄏㄜˊ ㄉㄧㄢˋ |
首字母 | thd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皇宮、宮殿、御殿、王府、帝宮、皇宮殿 | ||
反義詞 | 平房、民居、茅屋、鄉間小屋 | ||
基本解釋 | 1.在北京故宮太和門內。為故宮三大殿(太和﹑中和﹑蓖)中之最大者。明清兩代皇帝即位﹑節日慶賀﹑朝會大典﹑元旦賜宴﹑命將出徵﹑殿試進士等﹐均在此舉行。明成祖永樂年間初建﹐名奉天殿。嘉靖時被雷火焚燬﹐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重建﹐改名皇極殿。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又改名太和殿。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修。基高2丈﹐殿高11丈﹐闊11間﹐深5間。正中設帝座。外有廊柱一列﹐前為丹陛﹐環以白石欄。全殿內外立有大柱84根﹐面積2300多平方米。殿頂為重簷垂脊琉璃瓦﹐簷下是彩畫的橫額和斗栱。是全國今存最大的木構大殿。 |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明清古代宮殿建築,東方三大殿之一,是中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大殿。位於北京紫禁城(故宮)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故宮奉天殿建成,稱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後屢遭焚燬,多次重建,今殿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屢遭焚燬,多次重建。上承重簷廡殿頂,下坐3層漢白玉臺階,採用金龍和璽彩畫,屋頂仙人走獸多達11件,開間11間,均採用最高形制。為中國現存最大木構架建築之一,太和殿匾額“建極綏猷”匾,為乾隆皇帝的御筆,現存的牌匾為複製品。原件在袁世凱稱帝時被換下,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