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tài zǎi | 注音 | ㄊㄞˋ ㄗㄞˇ |
首字母 | tz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1.相傳殷置太宰。周稱冢宰﹐為天官之長﹐掌建邦之六典﹐以佐王治邦國。春秋列國亦多置太宰之官﹐職權不盡相同。秦﹑漢﹑魏皆不置。晉以避司馬師諱﹐置太宰以代太師。北周文帝依《周禮》建六官﹐置天官大冢宰卿一人。隋唐均無此官。宋崇寧間﹐改左僕射為太宰﹑右僕射為少宰﹐靖康末復故。參閱《周禮·天官·大宰》﹑《宋書·百官志上》·《通典·職官二》﹑《文獻通考·職官二》。 2.三代掌饌之官。 3.明清時一般稱吏部尚書為太宰。 |
太宰是中國古代官職,在不同的朝代職責和地位不同。“宰”作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經出現,責任是總管王家事務。西周時開始設定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領。太宰的職責是“掌管國家的六種典籍,用來輔佐國王治理國家。”其中六種典籍是治典、教典、禮典、政典、刑典、事典,可見當時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當於後來的宰相或丞相。但後來由於王室的衰落,太宰這個官職的重要性在春秋時期下降了許多,以致於被排除在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後太宰一職被停止使用。參見周朝官制。
在秦朝時,太宰是負責皇帝飲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官員。參見秦朝官制。在漢朝時,也有一名叫“太宰”的官職,但同周朝時的太宰職位大不相同,乃是輔佐主管宗廟禮儀的九卿之一太常的輔助官員。參見西漢官制。
一直到晉朝,因避諱司馬師的名字,將太師改稱太宰,才恢復成為地位高尚的崇官之一。宋朝宋徽宗政和改制,以左僕射兼門下侍郎為太宰兼門下侍郎、以右僕射兼中書侍郎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充首相、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