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tài suì | 注音 | ㄊㄞˋ ㄙㄨㄟˋ |
首字母 | ts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①古代天文學中為紀年的方便而假設的星名。其執行的方向與歲星(即木星)正相反,自東向西十二年執行一周天,每年行經一個星次,執行到某星次範圍,就用歲在某”來紀年。②指太歲之神。迷信說法認為地上的太歲神與天上的歲星相應而行,凡興造、搬遷、嫁娶、遠行等均要躲避太歲的方位,否則定有禍殃。③比喻兇惡強暴、橫行一方的人花花太歲|鎮山太歲|你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
太歲,又稱肉靈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有肉靈芝,並把它收入“菜”部“芝”類,可食用、入藥,奉為“本經上品”,功效為“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肉靈芝,無毒、補中、益精氣、增智慧,治胸中結,久服輕身不老”。《山海經》稱之謂“視肉”、“聚肉”、“太歲”、“封”,乃古代帝王養生佳餚。太歲十分稀有,是百藥中的上品。有典籍記載,太歲性平,苦,無毒,具有補脾潤肺,補腎益肝等價值。
現代科學家認為太歲是一種大型粘菌複合體,但其細胞結構為何形成和為何聚成如此規則形態,以及它的醫藥價值仍然是個謎。《本草綱目》中記載:“肉芝狀如肉。附於大石,頭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澤漆,青者如翠羽,黃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徹如堅冰也”。東晉道家葛洪在《抱朴子》中記載,“諸芝搗末,或化水服,令人輕身長生不老。”是古人認為的長生不老仙藥。
在幾十億年滄海桑田的變遷中,許多物種都湮滅了,絕種了,而太歲卻能繁衍至今,可見其生命力的強大。它生長於地底20-100米的厭氧環境中,生活於土壤中,靠水存活,所以放在水中不會腐爛、變質。同時,這種粘菌主要靠孢子、菌絲繁殖,活性很強,隨意切割都能夠再生。但是絕非大家傳說的無止境生長,如果能夠快速生長就自然不會稀有了。
古代天文學中為紀年的方便而假設的星名。其執行的方向與歲星(即木星)正相反,自東向西十二年執行一周天,每年行經一個星次,執行到某星次範圍,就用“歲在某”來紀年。“太歲”源於華夏先民們對宇宙自然星宿的崇拜,是道教早期信仰的主要神明之一。太歲神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週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年中天子,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凶禍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