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tài xū | 注音 | ㄊㄞˋ ㄒㄩ |
首字母 | tx | 詞性 | 形容詞 |
近義詞 | 空靈、虛無、虛幻、虛幻縹緲、虛無縹緲、空幻、虛無飄渺、虛空 | ||
反義詞 | 實在、實體、實際、實在有物、實有、有形、實在可見 | ||
基本解釋 | ①幻想的虛無縹緲的境界是以不過乎崑崙,不遊乎太虛。②天空太虛生月暈。③太虛(1889-1947)。僧人、佛教學者。本姓呂,名淦森,法名唯心,浙江崇德(今併入桐鄉)人。十六歲出家。1911年在廣州組織僧教育會,次年到南京創設中國佛教協進會◇於普陀山閉關治學,著《整理僧伽制度論》,主張革新佛教制度。1928年曆遊法、英、德、美諸國,為中國僧人去歐美宣傳佛教之始。1929年與圓瑛共同發起成立中國佛教會。遺著被輯為《太虛大師全書》。 |
太虛又名大虛, 太虛,是道貌,道教術語。老子《道德經》認為,道大而虛靜。所以,這裡的“太虛”實際上就是指老子、莊子所說的“道”。
《道德經》又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認為,世界的本源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