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jí xián diàn | 注音 | ㄐㄧˊ ㄒㄧㄢˊ ㄉㄧㄢˋ |
首字母 | jxd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學宮、學堂、書院、學府、學室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1.唐宮殿名。開元中置。於殿內設書院﹐置學士﹑直學士﹐以宰相為知院事﹐有修撰﹑校理等官﹐掌刊輯經籍﹑搜求佚書。 2.指集賢殿書院。 |
集賢殿,又名集賢書院、集賢殿書院,中國唐代收藏典籍之所。
集賢書院與漢、隋、唐諸朝以來的天祿閣、文德殿、文林館、麟趾殿、觀文殿等一脈相傳。唐代開元十三年(725年)四月,詔改“麗正殿”為集賢院,有學士、直學士、侍講學士等十八人,集賢院成為唐代最大的圖書典藏機構,兼有修撰、侍讀之功能[1]。
宋朝創立史館、昭文館、集賢書院,合稱“三館”,賜名崇文院。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建有秘閣,專收善本。元代圖籍歸秘書監,雖仍有集賢院,秩從二品[2],但已不再是宮廷文人的活動中心。明清兩朝則徒有集賢院之名,清中葉以後,勺園舊址改為集賢院[3]。清咸豐十年(1860年)十月,英法侵略軍佔領圓明園,集賢院一度是囚禁英法俘虜的地方,後與圓明園同毀於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