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yōng hé gōng | 注音 | ㄩㄥ ㄏㄜˊ ㄍㄨㄥ |
首字母 | yhg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1.在北京內城東北角安定門內,為北京最大的喇嘛寺院。原為清世宗胤秅府第,雍正三年改名雍和宮,乾隆九年改為喇嘛寺。雍和宮建築佈局前半部分疏朗,後半部分密集,起伏有致,飛簷雕棟,宏大華麗。主要建築有影壁﹑牌坊﹑山門﹑天王殿﹑正殿﹑永佑殿﹑法輪殿﹑萬福閣等。其中萬福閣為宮內最大建築,黃瓦三層樓閣,內有檀香木彌勒站像,高二十六米,體軀雄偉。法輪殿內還有六米多高銅像,為喇嘛教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塑像,神態含蓄,造型生動。 |
雍和宮(The Lama Temple)位於北京市區東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賜予四子雍親王,稱雍親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駕崩,曾於此停放靈柩,因此,雍和宮主要殿堂原綠色琉璃瓦改為黃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誕生於此,雍和宮出了兩位皇帝,成了“龍潛福地”,所以殿宇為黃瓦紅牆,與紫禁城皇宮一樣規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本宮事務,無定員。可以說,雍和宮是清朝中後期全國規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院主要由三座精緻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從飛簷斗拱的東西牌坊到古色古香東、西順山樓共佔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餘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