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fán ěr sài gōng | 注音 | ㄈㄢˊ ㄦˇ ㄙㄞˋ ㄍㄨㄥ |
首字母 | fesg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凡爾賽殿堂、凡爾賽宮殿、凡爾賽皇宮、凡爾賽王宮、凡爾賽皇家宮殿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法國封建時代帝王的王宮。在巴黎市西南凡爾賽市。原為法國國王的獵莊,16世紀改為行宮,17世紀下半葉經改建和擴建,至18世紀形成現存規模。佔地111萬平方米。由宮前大花園、宮殿和放射形大道三部分組成。形體對稱,軸線東西向。其宏大氣派和奢侈華麗,曾為當時歐洲王室所模仿。1837年起闢為法國國家歷史博物館。1919年,《凡爾賽和約》簽訂於此。 |
凡爾賽宮(法文:Château de Versailles)位於法國巴黎西南郊外伊夫林省省會凡爾賽鎮,是巴黎著名的宮殿之一,也是世界五大宮殿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1979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凡爾賽宮所在地區原來是一片森林和沼澤荒地。1624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三以1萬里弗爾的價格買下了117法畝荒地,在這裡修建了一座二層的紅磚樓房,用作狩獵行宮。二樓有國王辦公室、寢室、接見室、藏衣室、隨從人員臥室等房間,一層為傢俱儲藏室和兵器庫。當時的行宮擁有26個房間,如今擁有2300個房間,67個樓梯和5210件傢俱。作為法蘭西宮庭長達107年(1682-1789)。
1789年10月6日,路易十六被民眾挾至巴黎城內,凡爾賽宮作為王宮的歷史至此終結。在隨後到來的法國大革命的恐怖時期中,凡爾賽宮被民眾多次洗掠,宮中陳設的傢俱、壁畫、掛毯、吊燈和陳設物品被洗劫一空,宮殿門窗也被砸毀拆除。1793年,宮內殘餘的藝術品和傢俱全部運往盧浮宮。此後凡爾賽宮淪為廢墟達40年之久,直至1833年,奧爾良王朝的路易·菲利普國王才下令修復凡爾賽宮,將其改為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