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zhōng yōng | 注音 | ㄓㄨㄥ ㄩㄥ |
首字母 | zy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平衡、穩定、和諧、中立、適中、中道、平和、平穩、平穩、正常 | ||
反義詞 | 極端、偏激、偏頗、偏離、不均衡、不穩定、不和諧、不中立、不適中、不正常 | ||
基本解釋 | ①原為儒家的倫理思想。中,有中和、不偏不倚等含義;庸,有平常、常道等含義。儒家以此為最高的道德標準,並作為處理事物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來則泛指平庸、妥協、保守、不求上進。②指才能中等、平庸之人中庸讀我詩,思量雲甚要。③儒家基本經典之一。原為《禮記》中的一篇。相傳為孔子之孫子思作。提出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稱為四書”。 |
中庸,儒家的道德標準,中庸,中用,庸古同用。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時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論根源源於人性。出自《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何晏 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中庸》是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內文的寫成約在戰國末期至西漢之間,作者是誰尚無定論,一說是孔伋所作(子思著《中庸》),載於另一說是秦代或漢代的學者所作。宋朝的儒學家對中庸非常推崇而將其從《禮記》中抽出獨立成書,朱熹則將其與《論語》、《孟子》、《大學》合編為《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