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租庸調 租庸調的意思 租庸調怎麼讀
“租庸調”詞語拼音為:zū yōng diào,注音:ㄗㄨ ㄩㄥ ㄉㄧㄠˋ,首字母:zyd,“租庸調”的詞性為:名詞,近義詞:徭役制度、苛捐雜稅、賦稅制度、租稅制度、封建稅收,反義詞:廢除徭役、減輕賦稅、取消苛捐雜稅、廢止租庸調,基本解釋:1.唐代對受田課丁徵派的三種賦役的並稱。導源於北魏到隋代的租﹑調﹑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頃﹐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歲輸絹二匹﹐綾﹑絡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役人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納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租調皆免。唐開元末年均田制破壞﹐這種承襲北魏的賦役制度漸不適用;安史之亂後﹐為兩稅法所代替。
拼音 zū yōng diào 注音 ㄗㄨ ㄩㄥ ㄉㄧㄠˋ
首字母 zyd 詞性 名詞
近義詞 徭役制度、苛捐雜稅、賦稅制度、租稅制度、封建稅收
反義詞 廢除徭役、減輕賦稅、取消苛捐雜稅、廢止租庸調
基本解釋 1.唐代對受田課丁徵派的三種賦役的並稱。導源於北魏到隋代的租﹑調﹑力役制度。凡丁男授田一頃﹐歲輸粟二斛﹑稻三斛﹐謂之租;歲輸絹二匹﹐綾﹑絡二丈﹐布加五之一﹐綿三兩﹐麻三斤﹐非蠶鄉則輸銀十四兩﹐謂之調;役人力﹐歲二十日﹐閏加二日﹐不役者日納絹三尺﹐謂之庸﹐有事而加役二十五日者免調﹐三十日租調皆免。唐開元末年均田制破壞﹐這種承襲北魏的賦役制度漸不適用;安史之亂後﹐為兩稅法所代替。
補充糾錯
上一個詞語: 租庸
下一個詞語: 租用
租庸調” 網路解釋 補充糾錯

租庸調是唐代在均田制基礎上實行的田租、身庸、戶調 三者合一的賦役制度。北周時的裴俠徵收“庸”,用以代役。隋文帝開皇十年 (590年),規定丁男50歲免役收庸,允許交布帛以代替力役,租庸調製初步形成。唐高祖武德二年 (619年) 定租庸調法: 每丁每年交租2石,絹2丈,綿3兩。武德七年(624年) 頒佈均田制時,對租庸調作詳細規定: 每丁每年交租粟2石;調則隨鄉土所產,交綾、絹、絁者,兼調綿3兩;輸布者,交麻3斤;凡丁,每年服役20日,若不役,則收其佣,每日3尺。有事而加役15日者,免其調;30日,則租調俱免。與正役一起,不得超過50日。

調”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相關漢字解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