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yǎo wén jiáo zì | 注音 | ㄧㄠˇ ㄨㄣˊ ㄐㄧㄠˊ ㄗˋ |
首字母 | ywjz | 詞性 | 動詞 |
近義詞 | 拘泥文字、嘮叨文字、教條文字、刻板文字、死板文字、矯揉造作 | ||
反義詞 | 暢快直接、簡潔明瞭、活潑生動 | ||
基本解釋 | 形容過分地考慮字句或死啃字眼寫作文不要咬文嚼字。 |
《咬文嚼字》創刊發行於1995年1月,發行者為上海文化出版社,今為32開,約50頁的文藝月刊,主要內容則為糾正媒體藝人、名家作品的錯別字。因內容頗具特色,《咬文嚼字》已成為中國境內漢語文化品質“捍衛者”角色,並共發起了多次“社會查詢錯字活動”,並造成一定影響。例如,2007年,臺灣藝人伊能靜新專輯的“綸巾”念法與稍早神舟六號錯寫成“神州六號”的反應,與該刊物有密切關係。除此,該月刊亦於同期刊登漢字錯誤排行榜。
2018年3月,獲“2017年百強社科期刊”榮譽。
咬文嚼字,亦作“咬文齧字 ”。
拼音:yǎo wén jiáo zì
釋義:咬、嚼指反覆的唸誦、鑽研。一般將“咬文嚼字”當作“過分地斟酌字句”,看作貶義詞,用於諷刺那些專門死摳字眼而不去領會精神實質的人,也諷刺那些講話時愛賣弄自己學識的人。
但在很多時候,有些文字是需要仔細琢磨的。實際上,“咬文嚼字”原來就是指詞句上的推敲,是一個褒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