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yǎng sháo wén huà | 注音 | ㄧㄤˇ ㄕㄠˊ ㄨㄣˊ ㄏㄨㄚˋ |
首字母 | yswh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仰韶文化、仰韶時期、仰韶遺址 | ||
反義詞 | 無 | ||
基本解釋 |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故名。主要分佈於黃河中下游,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間,屬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時期。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居多。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 【仰韶文化】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首次發現於河南澠池仰韶村,故名。主要分佈於黃河中下游,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間,屬母系氏族公社制繁榮時期。生產工具以磨製石器為主,日用陶器以細泥紅陶和夾砂紅褐陶居多。經濟生活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 |
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其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持續時長2000年左右 ),分佈在整個黃河中游從今天的甘肅省到河南省之間。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發現,故按照考古慣例,將此文化稱之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諸黃河支流彙集的關中豫西晉南為中心 ,北到長城沿線及河套地區,南達鄂西北,東至豫東一帶,西到甘、青接壤地帶。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範圍,遠古的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游為活動地區;主要分佈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型別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是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