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cì zì | 注音 | ㄘˋ ㄗˋ |
首字母 | cz | 詞性 | 動詞 |
近義詞 | 刺繡、刺繡品、繡花、繡製品 | ||
反義詞 | 平滑、光滑、柔軟、細膩 | ||
基本解釋 | 1.寫在名刺上的官職﹑姓名等字樣。《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建安初,來遊許下。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刺,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刺字漫滅。"後遂用為典實。 2.指名刺。 3.古代的一種肉刑,亦稱墨刑,漢代稱黥刑。於罪人面上刺字,以墨塗之,故稱『文帝廢黥。魏﹑晉﹑南北朝雖有逃奴﹑劫盜刺字之制,亦旋行旋廢。隋唐皆無此法,《唐律》十二篇,不言刺字,五代後晉天福中始有刺配之法,宋元盛行,據罪狀之不同分別在犯者面部﹑額部﹑項部﹑臂部或身上刺字,用以標明犯罪事由及發遣地點。 4.宋代軍制,軍士常須刺字,以作標記。 5.有於背上刺字,以表示忠心報國者;直至明代,仍有人主張刺字。 |
寫在名刺上的官職﹑姓名等字樣。《後漢書.文苑傳下.禰衡》:"建安初,來遊許下。始達潁川,乃陰懷一刺,既而無所之適,至於刺字漫滅。"後遂用為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