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shén cè jūn | 注音 | ㄕㄣˊ ㄘㄜˋ ㄐㄩㄣ |
首字母 | scj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 | ||
反義詞 | - | ||
基本解釋 | 1.亦稱"神策"。 2.唐禁軍名之一。天寶中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破吐蕃時令軍史成如璯建神策軍於臨洮西。安祿山亂起,臨洮陷,如璯令其將衛伯玉領兵屯陝州,復號神策軍。代宗﹑德宗時繼由宦官統領,並歸禁中定製,分左右廂,衣糧優厚,勢居諸禁軍上。唐亡始廢。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十二》。 3.用以美稱官兵。 |
神策軍是唐朝中後期中央北衙禁軍的主力。原為西北的戍邊軍隊,後進入京師成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軍,負責保衛京師和宿衛宮廷以及行征伐事,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裝力量,是唐朝維持統治的最重要的軍事支柱。從天寶十三載(754年)哥舒翰在磨環川設立開始計算,到天覆三年(903年)被正式廢除,一共經歷了149年的歷史。
神策軍的領導權握在宦官手中,這樣就使得神策軍與宦官集團發生了極其密切的聯絡。自唐穆宗以後,天子多受制於宦官。穆宗以後共有九帝,其中,除敬宗、哀帝外,其餘均為宦官所立。宦官集團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廢立大權,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握神策軍兵權,以神策軍為工具控制皇權。
唐穆宗以後,神策軍漸漸腐化,戰鬥力下降。而且在一定條件下成為某些藩鎮發動叛亂的藉口。唐朝末年,藩鎮勢力屢次進犯京師,常以剪除宦官為口號,而這時的神策軍將吏大都捲入宦官集團中去。由於穆宗以後,神策軍很少外出征戰,軍紀日益敗壞。其普通軍士也非當年善戰的邊兵,多以工商富豪子弟充任,不堪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