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
動機論 動機論的意思 動機論怎麼讀
“動機論”詞語拼音為:dòng jī lùn,注音:ㄉㄨㄙˋ ㄐㄧ ㄌㄨㄣˋ,首字母:djl,“動機論”的詞性為:名詞,近義詞:目的論、動機學說、動機研究,反義詞:無動機論、偶然論,基本解釋:在道德評價中主張根據人的主觀願望來確定行為的道德意義的理論。與效果論”相對。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於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所產生的效果無關;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只須看動機,不必看效果。這種理論割裂了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關係,是片面的。參見動機與效果”。
拼音 dòng jī lùn 注音 ㄉㄨㄙˋ ㄐㄧ ㄌㄨㄣˋ
首字母 djl 詞性 名詞
近義詞 目的論、動機學說、動機研究
反義詞 無動機論、偶然論
基本解釋 在道德評價中主張根據人的主觀願望來確定行為的道德意義的理論。與效果論”相對。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於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所產生的效果無關;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只須看動機,不必看效果。這種理論割裂了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關係,是片面的。參見動機與效果”。
補充糾錯
上一個詞語: 動機
下一個詞語: 動機與效果
動機論” 網路解釋 補充糾錯

動機論,在道德評價中主張根據人的主觀願望來確定行為的道德意義的理論,與“效果論”相對。動機論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於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所產生的效果無關;人的道德義務源於先驗的善良意志,是善良意志發出的命令即所謂的“道德律令”,道德評價的標準是根據人的行為的動機、意向、行為所遵循的規則等道德的因素,而不去考慮行為結果對人對己的利與害。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只須看動機,不必看效果。這種理論割裂了動機與效果的辯證統一關係,是片面的。 動機論的代表人物有康德、布拉德雷、儒家以及基督教倫理學家。

動機論亦稱“意向論”。是一種片面強調動機的道德評價理論。與“效果論”相對,認為人的行為善惡取決於動機是否善良,而與行為效果無關。判斷或評價行為的善惡只需看動機,不必看效果。在中國,儒家倫理具有明顯的動機論傾向。孟子主張“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董仲舒則明確提出“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春秋繁露》)。認為人的行為善惡,主要看他是否出於“道”、“理”動機,而不在於功利效果。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字詞語 補充糾錯
展開↧
相關漢字解釋 補充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