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 sān guān | 注音 | ㄙㄢ ㄍㄨㄢ |
首字母 | sg | 詞性 | 名詞 |
近義詞 | 三道關、三道隘、三道關隘、三關口、三道關口 | ||
反義詞 | 開放、通暢 | ||
基本解釋 | 1.古代三個重要關隘的合稱。著名者有(1)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約在今之山西東南部。《後漢書.馮衍傳上》"夫上黨之地,有四塞之固,東帶三關,西為國蔽,奈何舉之以資強敵?"李賢注"三關,謂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2)陽平關(今陝西沔縣西)﹑江關(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今四川舊昭化西北)。《文選.幹寶》"三關電掃,劉禪入臣。"李善注"蜀有陽平﹑江關﹑白水關。"(3)平靖關﹑武勝關﹑黃峴關。在今河南信陽南。《南齊書.州郡志下》"泰始中,立州於義陽郡。有三關之隘。" 2.(4)溢津關﹑瓦橋關﹑淤口關。在今河北雄縣﹑霸縣一帶。《新五代史.周世宗紀》"﹝六年夏四月﹞辛丑,取益津關,以為霸州。癸卯,取瓦橋關,以為雄州"宋徐無黨注"世宗下三關,瓦橋﹑益津以建州及見,淤口關止置寨,故舊史﹑實録皆闕不書。"(5)明代以雁門﹑寧武﹑偏頭為外三關,在今山西太原之北;以居庸﹑紫荊﹑倒馬為內三關,在今河北曲陽之北。《明史.翟鵬傳》"增遊兵三支,分駐雁門﹑寧武﹑偏頭……又於宣﹑大三關間,各設勁兵。"清龔自珍《與吳虹生書》"三關者,雁武﹑寧武﹑偏頭也。在太原之北,大同之南。"清馮桂芬《費樹臣飲馬長城圖小影序》"曲陽在居庸﹑紫荊﹑倒馬內三關之南,距倒馬百二十里。" 3.指人體的三個重要部分,說法不一。(1)指耳﹑目﹑口。《淮南子.主術訓》"夫目妄視則淫,耳妄聽則惑,口妄言則亂。夫三關者,不可不慎守也。"(2)指口﹑手﹑足。《黃庭內景經.三關》"三關之中精氣深,九微之內幽且陰。"梁丘子注"據下文,口﹑手﹑足為三關。又元陽子以明堂﹑洞房﹑丹田為三關。" 4.特指下丹田。 5.中醫學名詞。小兒指紋診斷法的三個部位,又稱三指關。即風關﹑氣關﹑命關。 |
(1)即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在今山西。上黨關一說在今屯留縣境,一說在今晉城南;壺口關在今黎城東北;石陘關無考,一說即井陘關。《後漢書·馮衍傳》:“上黨東帶三關,”即此。
(2)即陽平關、江關、白水關。陽平關在今陝西寧強西北,江關在今四川奉節東,白水關在今四川廣元西北。《三國志·吳志·賀邵傳》:“劉氏據三關之險。”即此。
(3)義陽三關。南北朝時義陽郡(治今河南信陽)南平靖、黃峴、武陽三關的總稱。在今豫鄂界上。三關與郡城勢如首尾,為南北兵爭要地。《南齊書·州郡志》:義陽“有三關之隘”。
(4)即淤口關、益津關、瓦橋關。在今河北:淤口關在今霸縣東,益津關在今霸縣,瓦橋關在今雄縣。五代周顯德六年(公元959 年)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關與契丹分界,即此。一說三關中有草橋關(今河北高陽東),而無淤口關。
(5)明代以今河北境內沿內長城的居庸關、倒馬關、紫荊關為“內三關”;今山西境內沿內長城的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為“外三關”。京師恃為外險,北邊有事,必分列戍守於此。
三關:即本參(初關)、重關、末後關。由參話題引出無漏慧,由無漏慧,明自本心,見自本性,名為初關。既見性已,乃以無漏慧對治煩惱,到煩惱伏而不起現行,方名重關。然煩惱之伏,猶賴對治功用,必至煩惱淨盡,任運無功用時,始透末後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