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藏象論

六節藏象論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天以六六之节,以成一岁,人以九九制会,计人亦有三百六十五节,以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谓也?

  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

  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

  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

  故其生五,其气三。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

  帝曰:余已闻六六九九之会也,夫子言积气盈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解惑焉。

  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之也。

  帝曰:请遂闻之。

  岐伯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帝曰:五运之始,如环无端,其太过不及如何?岐伯曰: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

  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

  帝曰:太过不及奈何?岐伯曰:在经有也。

  帝曰:何谓所胜?岐伯曰: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五行时之胜,各以气命其脏。

  帝曰:何以知其胜?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至而不至,此谓不及,则所胜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胜薄之也,命曰气迫。所谓求其至者,气至之时也。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失时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袭乎?岐伯曰:苍天之气,不得无常也。气之不袭是谓非常,非常则变矣。

  帝曰:非常而变奈何?岐伯曰:变至则病,所胜则微,所不胜则甚。因而重感于邪则死矣,故非其时则微,当其时则甚也。

  帝曰:善。余闻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天地之运,阴阳之化,其于万物孰少孰多,可得闻乎?

  岐伯曰:悉哉问也,天至广,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灵问,请陈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脏象何如?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已上为关阴。

  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

六節藏象論譯文

黃帝問道:我聽說天體的執行是以六個甲子構成一年,人則以九九極數的變化來配合天道的準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與天地相應,這些說法,已聽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麼道理?岐伯答到:你提的問題很高明啊!請讓我就此問題談談看法。六六之節和九九制會,是用來確定天度和氣數的。天度,是計算日月行程的。氣數,是標誌萬物化生之用的。天屬陽,地屬陰,日屬陽,月屬陰。它們的執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環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晝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餘,所以大月、小月和起來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於月份的不足,節氣有盈餘,於是產生了閏月。確定了歲首冬至並以此為開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氣的時間,隨著日月的執行而推算節氣的盈餘,直到歲尾,整個天度的變化就可以完全計算出來了。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天度,還想知道氣數是怎樣與天度配合的?岐伯說:天以六六為節制,地以九九之數,配合天道的準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迴圈六次而成一個周甲,周甲重複六次而一年終了,這是三百六十日的計算方法。自古以來,都以通於天氣而為生命的根本,而這個根本不外天之陰陽。地的九州,人的九竅,都與天氣相通,天衍生五行,而陰陽有依盛衰消長而各分為三。三氣合而成天,三氣合而成地,三氣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氣,在地分為九野,在人體分為九髒,形髒四,神髒五,合成九髒,以應天氣。

  黃帝說:我已經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說氣的盈餘積累成為閏月,我想聽您講一下是什麼氣?請您來啟發我的矇昧,解釋我的疑惑!岐伯說: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論,先師傳授給我的。黃帝說:就請全部講給我聽。岐伯說:五日稱為候,三候稱為氣,六氣稱為時,四時稱為歲,一年四時,各隨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別當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隨時間的變化而遞相承襲,各有當旺之時,到一年終結時,再從頭開始迴圈。一年分力四時,四時分佈節氣,逐步推移,如環無端,節氣中再分候,也是這樣的推移下去。所以說,不知當年客氣加臨、氣的盛衰、虛實的起因等情況,就不能做個好醫生。

  黃帝說:五行的推移,週而復始,如環無端,它的太過與不及是怎樣的呢?岐伯說:五行之氣更迭主時,互有勝克,從而有盛衰的變化,這是正常的現象。黃帝說:平氣是怎樣的呢?岐伯說:這是沒有太過和不及。黃帝說:太過和不及的情況怎樣呢?岐伯說:這些情況在經書中已有記載。

  黃帝說:什麼叫做所勝?岐伯說: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這就是時令根據五行規律而互相勝負的情況。同時,時令有依其五行之氣的屬性來分別影響各髒。黃帝說:怎樣知道它們之間的相勝情況呢?岐伯說:首先要推求氣候到來的時間,一般從立春開始向下推算。如果時令未到而氣候先期來過,稱為太過,某氣太過就會侵侮所不勝之氣,欺凌其所勝之氣,這就叫做氣淫;時令以到而氣候未到,稱為不及,某氣不及,則其所勝之氣因缺乏制約而妄行,其所生之氣因缺乏資助而困弱,其所不勝則更會加以侵迫,這就叫做氣迫。所謂求其至,就是要根據時令推求氣候到來的早晚,要謹慎地等候時令的變化,氣候的到來是可以預期的。如果搞錯了時令或違反了時令與氣候相合的關係,以致於分不出五行之氣當旺的時間,那麼,當邪氣內擾,病及於人的時候,好的醫生也不能控制了。

  黃帝說:五行之氣有不相承襲的嗎?岐伯說:天的五行之氣,在四時中的分佈不能沒有常規如果五行之氣不按規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現象,反常就會使人發生病變,如在某一時令出現的反常氣候,為當旺之氣之所勝者,則其病輕微,若為當旺之氣之所不勝者,則其病深重,而若同時感受其他邪氣,就會造成死亡。所以反常氣候的出現,不在其所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病就輕微,若恰在其所剋制的某氣當旺之時令發病,則病深重。

  黃帝說:好。我聽說由於天地之氣的和合而有萬物的形體,又由於其變化多端以至萬物形態差異而定有不同的名稱。天地的氣運,陰陽的變化,它們對於萬物的生成,就其作用而言,哪個多,哪個少,可以聽你講一講嗎?岐伯說:問的實在詳細呀!天及其廣闊,不可測度,地極其博大,也很難計量,像您這樣偉大神靈的聖主既然發問,就請讓我陳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顯現五色,而五色的變化,是看也看不盡的;草木產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嘗也嘗不完的。人們對色味是分別與五臟相通的。天供給人們以五味。五味由鼻吸入,貯藏於心肺,其氣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潤,聲音洪亮。五味入於口中,貯藏於腸胃,經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內注五臟以養五臟之氣,髒氣和諧而保有生化機能,津液隨之生成,神氣也就在此基礎上自然產生了。

  黃帝說:髒象是怎樣的呢?岐伯說:心,是生命的根本,為神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於面部,其充養的組織在血脈,為陽中的太陽,與夏氣相通。肺是氣的根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毫毛,其充養的組織在面板,是陽中的太陰,與秋氣相通。腎主蟄伏,是封藏經氣的根本,為精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頭髮,其充養的組織在骨,為陰中之少陰,與冬氣相通。肝,是罷極之本,為魄所居之處,其榮華表現在爪甲,其充養的組織在筋,可以生養血氣,其味酸,其色蒼青,為陽中之少陽,與春氣相通。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是倉廩之本,為營氣所居之處,因其功能象是盛貯食物的器皿,故稱為器,它們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為糟粕,管理飲食五味的轉化、吸收和排洩,其榮華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養的組織在肌肉,其味甘,其色黃,屬於至陰之類,與土氣相通。以上十一髒功能的發揮,都取決於膽氣的升發。

  人迎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少陽;大兩倍,病在太陽;大三倍,病在陽明;大四倍以上,為陽氣太過,陰無以通,是為格陽。寸口脈大於平時一倍,病在厥陰;大兩倍,病在少陰;大三倍,病在太陰;大四倍以上,為陰氣太過,陽無以交,是為關陰。若人迎脈與寸口脈俱大與常時四倍以上,為陰陽氣俱盛,不得相榮,是為關格。關格之脈盈盛太過,標誌著陰陽極亢,不再能夠達於天地陰陽經氣平調的勝利狀態,會很快死去。

補充糾錯